吴奇修 “理想主义者”的坚实路

2011-12-29 00:00:00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1年13期


  天空由青烟色慢慢变成黛黑。三里河南三巷那条漫溢着生活气息的小街人流慢慢稀少。小街尽头,财政部办公大楼内,有稀疏的几盏灯亮着。吴奇修坐在其中的一盏灯下,八点多了还顾不上吃饭,准备第二天出差的文本。履新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局长一职不到一年,他已适应了新职位的工作节奏。他坦言新的职位涉及全国各地各部门各行业,有些压力,但也充满了挑战。压力,挑战,哪里没有呢?自1987年从北大未名湖畔申请到湖南最基层工作,他生活中的每一天,就在充斥着压力与挑战的道路上艰难而从容地前行。
  从村官吴奇修,到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局长吴奇修,这条路走了多久?吴奇修从未想过,也从未度量过。实际上,也无法度量,还好,吴奇修从未为此花费过脑细胞。他只是胸内揣着读书人和共产党员滚烫的理想主义,义无反顾地前行。
  
  忠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天职
  1987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吴奇修主动申请回家乡基层工作时,曾引起一片哗然。“北大第一村官”一度成为吴奇修的标签。当他寂寞坚守农村10余年,带领贫困的老百姓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时,人们发现是理想主义激情一直在支撑着他。当“北大第一村官”碰撞“理想主义的激情”时,吴奇修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1999年,吴奇修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各路媒体蜂拥而至,有媒体曾用“世纪末的理想主义者”形容他。他不太认同这样的评价,他认为他还有同路人,并且他亦希望这样的人愈来愈多。
  回想当年下基层时要层层打报告、批复的曲折经历,回想初到基层时许多人的猜疑和非议,吴奇修淡然一笑,充满深情地说:“是热血青年的满腔挚诚和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是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奋发向上的美好时代的潮流,是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光荣传统的滋润,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熏陶,以及一种朴素的报恩思想,对农民的情结等等促使我义无反顾地走到了最基层。”
  吴奇修在两个贫困村从事扶贫帮困工作两年多后,又主动要求到到偏僻闭塞的南部山区石门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团结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和发展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探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之路。经过7年多的艰苦奋斗,先后成功兴办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28个,企业分布全国10个省市,产品销往美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村党支部成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石门村由贫困村、后进村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村”和全省小康示范村。“北大第一村官”吴奇修开始成为新时期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典型,胡锦涛总书记、江泽民同志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多次亲切接见吴奇修;中央、省、市多次组织“吴奇修先进事迹报告会”,并作出向吴奇修学习决定。2001年7月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授予吴奇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7月2日,胡锦涛、尉健行、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和中央党建领导小组成员在中南海听取了吴奇修等的汇报,胡锦涛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成为众多机关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学习的楷模。
  那段时间,常有各路媒体采访他,他有时要出席组织安排的报告会。面对大众瞩目的荣耀,他内心却开始不安:“我不是一个喜欢做典型的人,我只喜欢有很多同行者。”他一度谢绝采访,但是渐渐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只要自己泰然自若,轻装上阵,又能影响到什么呢?
  果然,他没有受“北大第一村官”典型的桎梏。他的能力开始在更多层面展现:冷水江市市长,团省委书记,省粮食局局长,湘潭市市长……不同职务的历练,让他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赢得人民的拥护?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吴奇修说:“老百姓是很实在的,他不会听你说得多么动听,而是看你是否真的对他好,让他在发展中得到了实惠。”最关键在于能够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好路子,使绝大多数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从政无坦途,如何在官场中坚守理想主义?他也坦言不易,但是他更信正气,“任何时候,邪不压正。”在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心态很重要。“在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委屈。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现实中大量存在。一定要有平常心。人的成长很难一帆风顺,受点委屈又算什么呢?我们就把它当作人生某一阶段的磨砺吧!千万不能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也不能随波逐流,自暴自弃,更不能扭曲人格,出卖灵魂,再苦再难也要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有良知、负责任、能包容、尚实干。
  有理想主义,更要脚踏实地,把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士壤里。他深深明白这一点。做事讲究方法,做事严谨缜密,有思路,敢担当,有能力,是他在调任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局长一职时组织上给的评价。做事风格,他自言是受益于北大教育的“方法论”,一切事物都有中心要义,提纲挈领,抓关键环节,抓重点难点。“今天的事情不拖到明天,上午的事情不拖到下午。”他有这雷厉风行的风格。而勇于担当,则是他认为“做领导必不可少的气魄”。
  2004年,在湖南省老工业城市冷水江市任市长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困难多,矛盾多,压力大。9月下旬,300多名在1995年前后内退的职工和一百多家属来到市委市政府上访,情绪相当激动并扬言要在国庆节期间进京上访。有工作人员想动用警力,他坚决不同意,只允许来一两个警察维持秩序;同时有些领导担心人太多、情况复杂、怕出意外,劝他回避一下,只让分管改革的副市长出面。吴奇修说:“哪有人民政府的市长怕人民群众的?”于是,他主动走到群众中说:“各位长辈,我是市长,这么多人吵吵闹闹也讲不清楚,是否可以请你们选10多个代表到会议室坐下来慢慢说。”他与下岗职工对话5个多小时,认真倾听了意见,耐心宣传了政策,提出了稳妥可行的方案,理顺了群众情绪,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信任。最后,牵头上访的一位70多岁的老职工站起来说:“市长说了这番话,我们心里有底了;政府有困难,我们也理解,这次我们表个硬态:就要放国庆长假了,市领导安心休息几天吧,我们绝不会有一个人去北京、长沙上访”。这样避免了即将发生的十多家改制企业职工参与的大的群体性事件。
  很多经历像一场场精彩的电视场景,有冲突有张力,有起承转合。皆因有一个能扛得住冲击,结结实实,稳稳当当立足大地的主人公吴奇修。无所畏惧,源于正气,源于担当,源于一个共产党人对所服务人民的责任。
  权力来自人民、权力服务于人民
  2010年1月19日下午,湘潭市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吴奇修高票当选为湘潭市人民政府市长。他当选市长的就职感言简短而朴实:“我要让湘潭人民幸福满意!”
  “规划行不行,人民说了算!”
  “要把人民的钱用好!”这是湘潭官员最常听到的吴奇修的话,话中是期许,也是要求。是对其他官员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要求。
  2010年1月20日,吴奇修主持召开的第一次政府常务会议,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树正气、敢负责、重和谐、讲规矩、促发展的15字要求,他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严格依法行政、按政策、按制度、按程序办事,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勇于担当不退缩。也是从2010年开始,湘潭市政府规定对于涉及政府投资项目、100万元以上的财政性资金安排、50万元以上的非税收入减、缓、免等重大事项的决定,规定不得以市领导现场办公会形式拍板,必须实行集体讨论决策,由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作出决定。这样,有效地预防了腐败,有效地集中了财力,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群众办实事。
  民生!民生!这两个字像烙印一样印在他心中,“理想主义,信念这些词有时是虚的,有时又是实的。所谓虚的,是在你遭遇苦难时,它可以提醒你坚守。落实到实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做实实在在有利人民的事情!”吴奇修说。理想主义激情曾经伴随着他走过寂寞的基层岁月,现在依然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内心灯塔。
  
  如今,拆迁民怨沸腾。如何做好拆迁工作,也是吴奇修一直考虑的。多年的基层生活,让他了解到了民生的疾苦,与人民血肉相连。顺应民意、执政为民,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这是吴奇修一贯的从政理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10年,湘潭棚户区改造方案及补偿安置标准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出台前,先委托独立的民调机构进行民意调查,民调满意率达不到80%以上的,重新修订后再次在各种媒体上公示征求各方意见。最终,让这项惠及民众利益的拆迁工程顺利进行。
  吴奇修“见不得老百姓受苦、受委屈”。他是农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又与农民群众一起工作生活、摸爬滚打、同甘共苦,吴奇修已经与民群血肉相连。
  2010年11月,中组部出台中青年领导干部交流新政,拟从各地挑选优秀、年轻、在主要党政领导岗位工作的局级官员到中央国家机关交流任职,吴奇修成为其中之一。消息传来,沸沸扬扬。吴奇修依旧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手边的工作,调研继续,考察继续,加班继续,“我觉得为湘潭人民服务的时间太短,所做的太少,好多事还刚开了头。即使只在这里工作一天了,也要竭尽所能多干实事。”他又说:“在湘潭、在北京工作只是岗位不同,对毛主席家乡的那份情,对这里人民的那份爱,对这片土地的眷念不会改变,永远不会改变。”
  中组部调令在12月如期而至,他走马上任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局长。财政部监督检查局担负全国收入监管、支出监管、金融监管、会计监管和财政部内部监管职能,可谓责任重大,压力更大,吴奇修举重若轻,“不管到哪个岗位,只要能自觉把中央大局和群众利益放在心中,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就会不辱使命。”他反复强调的依然是民生观,大局观,“要保障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要保证惠及民生的资金落实到位,要确保财政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24年前,他在别人质疑的目光中踏上返乡的路,只因他想学以致用,用知识去改变山村面貌,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24年后,他历经磨难,却矢志不渝,坚守内心的信念,悬在心间的,依然是惠及民生。他忘不掉跟自己一样同是基层干部、同是党员的父亲,公心为民,带领村民修路架桥的奉献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中华儿女》:您在基层工作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吴奇修:在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建立的深厚感情使我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岗位都能做到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够真心实意、扎扎实实、不带任何功利思想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在农村基层摸爬滚打中对国情民情社情的深刻理解使我决策时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务求实效;长期处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经常面对各种矛盾的实践锻炼提高了我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带领群众闯荡国际国内市场、大胆寻觅发展空间的创业经历使我拓宽了国际视野、增强了开放与合作意识等等,这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丰富营养、打下了扎实根基。
  《中华儿女》:您在财政部做“京官”与在基层工作有何异同?
  吴奇修:以前在基层,工作主要面向的是一个点,不管是一个村,一个乡,或者是一个部门,一个市,我需要考虑的是这一个点的工作。现在在财政部工作,要站在更高的视野上,去看问题。而这两者之间,在保持一颗公心、为民之心方面是一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中华儿女》:能谈谈您对党性的理解吗?
  吴奇修: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坚强的党性是党员干事创业的基石。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需要实实在在践行的。我从一个农家孩子考入大学,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也是拥护者,忠实践行者。从我的工作角度来说,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当前尤其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和民生改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