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多布杰 为让阿里变成“香巴拉”

2011-12-29 00:00:00蒋先平李会玲
中华儿女 2011年16期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它的名字叫香巴拉”。在扎西多布杰的心中,他向往的“香巴拉”就是要过上好日子,带领群众一起致富,用勤劳的双手装点美丽和谐的家园。
  
  走出大山 只为生存
  见到扎西多布杰时,他作为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观礼团成员刚从拉萨回到阿里。“能参加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很高兴、很激动,特别是近距离见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来自基层的我来说,这一生我都不会忘记”。
  扎西多布杰出生在札达县深山里的萨让乡,属于半农半牧的地方,条件艰苦,每天伴着羊群逐水草而居,家中9兄妹,地少、羊少,生活较为贫困,日子过得比较艰难。国家的救济和邻里的怜悯让年少的扎西多布杰感到十分自卑,从心底萌发了一定要走出大山的“理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香巴拉”。
  1990年,20岁的扎西多布杰怀揣着“挣钱养活自己、减轻家庭负担”的目标,走出萨让乡,来到札达县城。县城虽小,但对于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大山里的他来说,也算是到了“大城市”。
  “刚到城里,觉得什么都稀奇,不敢乱走”。初来乍到不知所措的他有点茫然了。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在建筑工地打工、修路。“自己没文化,什么也不懂,心里想的是只要能吃饱饭就行”。
  为了能挣到钱,别人不干、不愿干的苦活、累活他都争着去做。在别人的眼里,认为他这是“傻”,其实对于扎西多布杰来说,他这是在偷师学艺,学技术、淘经验。
  1995年,贷款1.6万元与哥哥一起买了一辆东风车,为建筑工地运输建筑材料,一年后还清了所有贷款。1998年,给别人开车当驾驶员……从1990年至1999年10年间,扎西多布杰做过水泥工、搬运工、当过驾驶员,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现在我不能做重的体力劳动”。由于长期劳累,扎西多布杰的双腿患上静脉曲张症。
  2001年,他与现在的妻子结婚成家立业,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打工生活。算是定居在了札达县城。
  花钱请村民学技术
  2006年,勤劳好学的扎西多布杰当上札达县托林镇托林居委会托林作业组治保主任,负责邻里纠纷和村里的社会治安。这期间,他边工作边打工维持生活,同时思索如何发挥当地的资源,在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下发家致富。
  2008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扎西多布杰参加当地科技、农牧等部门组织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其实,早在2005年,我就开始自学种植技术,结合札达县城的海拔相对低、气候条件好的特点,投资2500元从札达县底亚乡购买了50株苹果树,开始试种。”
  由于缺乏技术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苹果树在夏冬两季长势都比较好,到了春季,由于早晚温差比较大,所种的果树全部死掉,至今只存活了一株。
  从200qEIhgQOtUnKhfdH5zAbZ+Q==5年至2007年间,扎西多布杰一直在探索大棚蔬菜种植技术。2007年6月,为了早日学好技术,他连续12天不间断在温室大棚里工作,中暑病倒了,因此将近两个月不能下地干活。
  2008年,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是党员的扎西多布杰正式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并获得成功。与此同时,组织交给他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担任札达县托林镇托林居委会托林作业组组长,希望他能带领群众早日走上致富路。
  2009年3月,他参加了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并到拉萨、那曲等地考察学习农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通过学习考察,感觉有的地方条件比我们差,但当地的百姓却比我们富”。回来后,他开始动员老百姓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筹建札达县无公害蔬菜经济合作组织。
  “老百姓思想不够解放,很多群众不相信科学,不愿意学习技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2009年的大棚蔬菜种植中,扎西多布杰把村民请来为他“打工”,每天给50元工钱。
  为了让村民学到技术,早日脱贫致富,扎西多布杰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找资金支付村民的工钱。据统计,2009年,扎西多布杰共组织1800多人次在温室大棚里工作,支付工资达50139元。
  尝到甜头的村民们思想开始转变,从过去不愿意学到主动要求参加大棚蔬菜种植。
  在扎西多布杰的努力下,2009年成立了札达县无公害蔬菜经济合作组织。共有32户村民加入该组织,使蔬菜种植走上了“规范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户均年现金收入达到了8000元。
  “我工作做得最多,还要承担‘领导’的风险,但收入和大家一样,根据合作组织规定分红”。说起自己吃的小亏,扎西多布杰说:“只要大家富了,我的工作就算做好了”。
  付出就有回报。2010年,自治区科技厅奖励札达县无公害蔬菜经济合作组织20万元。扎西多布杰带领群众利用这20万元奖金,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2011年温室大棚发展到了64个。
  蔬菜除了供应札达县城外,还远销到地区狮泉河镇。2011年7月,扎西多布杰找到地委、行署及农牧部门领导,解决了10多万元购买了蔬菜保鲜运输车辆,在狮泉河镇设立销售点,札达县无公害蔬菜经济合作组织的蔬菜正式进入地区消费市场,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青睐。
  如今,托林镇托林居委会托林作业组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每家都有一万至五万不等的存款。“每年慰问贫困户都很费力,很难界定,大家都不缺吃不缺穿。”扎西多布杰骄傲地说。
  “我现在盖了20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除了自己住,还开办了家庭旅馆”。他还结合札达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托林寺、扎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和古象雄遗址等旅游资源,开办“农家乐”家庭旅馆,带领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扎西多布杰就这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群众开展蔬菜种植、开办旅游家庭旅馆,走出了一条“不等、不靠”的发家致富之路。
  
  致富路越走越宽
  在拉萨参加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回来后,扎西多布杰对自己、对村里的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
  “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我们致富奔小康更有信心、干劲更足了。”
  现在,扎西多布杰通过多渠道要项目、找资金,开始在养殖方面做文章。“猪圈、鸡圈已经建起,订购了藏鸡种苗,在新疆订购了8头种猪,我们要走‘立体化’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让老百姓多挣点钱”。目标已经明确,一切准备就绪。
  扎西多布杰深有感触地说:“今天我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有钱了,想买什么都可以,这一切全靠党的政策好!”
  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扎西多布杰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经常言传身教地向群众讲解教育的重要性、讲解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让大家明白“知识能改变命运、勤劳才能致富”的道理。
  他认真总结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经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等不靠,勤劳就能致富。
  站在新的起点,扎西多布杰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带领群众去寻找属于他们的“香巴拉”,描绘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