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守东方桥头堡

2011-12-29 00:00:00刘伟芳郑永波齐世贵
中华儿女 2011年16期


  和平军人——公安边防部队纪实(之四十三)
  
   “我们这里的边检小伙子人人都是活雷锋,个个都是我们港城的文明形象代表。”一提起武警江苏连云港边防检查站监护三中队的官兵,驻地群众和中外旅客都竖起了大拇指。多年来,这个中队在圆满完成中心任务的同时,牢固树立“驻警一地、造福一方”的发展理念,以实施爱民固边战略为切入点,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祉,一心一意服务驻地港口经济大发展,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处处体现出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该中队曾先后多次被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军民共建示范点”、“文明单位”,连续五年被公安系统认定为省级“青年文明号”,中队现任政治指导员被评为“连云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背后凝结的是官兵们辛勤的汗水,把驻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他们用自己最真的情、最诚的心守护着亚欧大陆东方桥头堡,让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散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服务驻地排头兵
  2011年2月2日晚20点整,农历大年三十,当全国大部分民众都合家团圆、齐聚一室,围坐在电视机前欣赏春节联欢晚会之时,连云港边检站监护三中队的排长王钰和一级士官班长周晓志却衣冠整齐,以挺拔的军姿站立在近零下十度的海边码头。凛冽刺骨的寒风像利刃一样吹拂在他们的脸上,二人却岿然不动。原来,出于工作需要,他们正在码头停泊的两艘外轮梯口前执行勤务,履行边防军人的职责,守卫着祖国最后一道大门。
  常年来,三中队的边防官兵们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不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他们24小时值守在祖国的边陲,圆满完成了以外轮监护为中心的各项边防检查任务和重大事件的安保工作,像大年三十这样的执行勤务对于常年驻守在海边一线的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了。截至今年6月底,平均在位只有三十余人的中队官兵共监护外轮388艘,出动执勤警力6309人次,参与执勤11601个小时,检查出入境人员13266人。
  外轮执勤是边防部队的中心任务,三中队在抓好部队中心任务的同时还不忘参与驻地的文明创建工作。在今年的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创建过程中,他们主动参与驻地社区的文明创建活动,贡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官兵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在校学生及社区老党员们一起深入驻地重点地段、重点小区开展清理涧沟、垃圾、不文明小广告,擦洗路边栏杆等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并向广大社区群众和码头工人发放了《社区文明公约》、《文明城市创建指南》等宣传单。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三中队共出动警力500余人次,动用车辆20多台次,清理防洪涧沟10多处累计2000余米,整理美化绿化带1000多平方米,擦洗主干道护栏3处1200余米,清理各类垃圾60余吨,为连云港地区创建清洁、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做出了突出贡献。
  真情感动无国界
  今年2月16日,停靠在连云港口岸的中国香港籍“大荣”轮上有两名船员在起吊货物时不慎被严重砸伤,一人手腕被砸裂,一人颈部和面部多处受创并已陷入昏迷,急需救治。时间就是生命,现场执勤的中队战士崔顺龙立即将现场情况向中队做了汇报。中队随即启动紧急预案,迅速联系120急救车赶赴现场,同时积极协助该站业务部门按照“先入境抢救,后补办手续”的方式,紧急将受伤船员送到驻地医院进行救治。由于抢救及时,两名重伤船员均脱离了生命危险。
  无论是同胞还是外籍旅客,在连云港他们都会受到三中队官兵的热情帮助。前不久,在中韩客货班轮“紫玉兰”号的旅客出境现场,一名叫金敏真的韩国旅客因腿部残疾乘座轮椅通关,然而到达了船边,金敏真却发了愁。因为轮船上船都是舷梯,当时又正处在潮水最高点,风大浪大,十余米高的舷梯随着外轮一起左摇右晃,正常人上下都要非常谨慎才敢通行。就在金敏真左右为难之际,在旅检现场执勤的陈志忠和丁园两名战士见此情形,二话不说,立即上前伸出援手。丁园主动背起90多公斤的金敏真上船,陈志忠指引船上的服务员帮他把住舷梯。丁园背着金敏真一步三摇地缓慢爬着舷梯,在场的旅客看着来回摆动的舷梯无不为二人捏了一把冷汗。大家情不自禁屏住呼吸,现场顿时陷入一片静寂,只听见浪花拍击船体之声。经过三分多钟的艰苦努力,丁园终于将金敏真安全地背到了船上。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钟,可丁园却由于紧张,制服已被汗水浸透。直到这时,在场的旅客和船员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自发送上最热烈的掌声。“嘎母查海哟!嘎母查海哟!(谢谢!谢谢!)”金敏真紧紧地握住了丁园的手,不停地用韩语表示感谢。
  在官兵们长期的执勤过程中,这样的好人好事已经数不胜数了。今年5月3日15时,连云港边检站接到上海中信国际旅行社委托连云港中韩轮渡有限公司的紧急求助:韩国籍旅客NAM SANG KUM在杭州游玩期间不慎摔伤腰部,造成腰部压缩性骨折,需搭乘“紫玉兰”号躺卧回韩国进行手术,请求给予通关便利。4日9时,边检站指派有救助经验的三中队官兵组成便民服务小分队,提前到达通关现场,从第一时间为该旅客及其家属办理了出境通关手续,直至安全护送到船上,中队官兵全程陪护,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确保了受伤旅客及时、安全、舒心地回国就医,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为了保护中外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三中队制定了处置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等工作预案,同时他们还拓宽服务,通过执勤哨兵为第一次来中国的外籍旅客发放中英文对照的《登陆指南》、《连云港风情》等手册以及警民联系卡。难怪旅客们都这样形容三中队的官兵:执勤一个年头,好事做了一轮船。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
  “阮奶奶,新年好,祝您健康长寿。”每年大年初一上午,三中队的官兵都会带着大米、油、水果等慰问品来到连云区临海社区阮奶奶家。阮奶奶现年83岁,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天,身为红军的丈夫就因战争需要随部队南下,再也没有音讯……从那以后,她就独自一人生活。2005年,通过老战友的帮助,发现刻有阮奶奶丈夫姓名的烈士纪念碑,阮奶奶是革命烈属的消息才不胫而走。监护三中队自成立之日起,官兵们就与阮奶奶结成长期的帮扶对子,并代代传承。官兵们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利用每周五的党团活动日登门拜访,逢年过节更是必到,帮助阮奶奶打扫卫生,与她话家长、给她做体检。阮奶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孤单,边检三中队的官兵啊,都是我的好孩子。”
  像这样的革命烈属、孤寡老人在临海社区还有很多,他们都长期受到这个中队官兵的细心照顾。官兵们总不忘定期为老人送去必要的生活用品,并为老人清理个人卫生。中队官兵一年年的轮换,但对社区老人的热忱照顾却一直没有改变。
  不仅本社区的老人能够得到中队官兵的精心照料,只要是在连云港陷入困境的老人,只要遇到三中队的官兵,就等于遇到了亲人。2010年10月6日下午17时许,三中队自卫哨执勤哨兵向值班的副中队长崔峻玮汇报:在距离营区门口六十米的云台路边,发现一位老人因醉酒不省人事。接报后,崔副队长立即启动救助应急预案,带领备勤分队和卫生员迅速赶往现场,救助人员一边通过老人身上的手机电话薄联系其家人,一边及时将老人转移至单位,给老人找来被褥休息。后得知,老人来自山西,来连云港走亲戚。官兵们轮流守候在老人的身边陪着他,老人渴了,他们便给老人端来温开水,老人被子掉了,他们又为老人盖好……直至老人第二天清晨酒醒,才派专人护送其回到亲戚家。
  西藏阿里写大爱
  一次捐髓,三年援藏,十年献血……一个入伍12年的边防警官,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人间大爱。
  
  2005年7月,听说江苏边防总队有援藏的干部名额,刚从医学院毕业不久的郑永波主动递交了申请书。8月18日,这是一个令郑永波终生难忘的日子,他飞到了世界屋脊,如愿被分到最艰苦的阿里地区海拔为4650米的普兰县霍尔边防派出所。
  刚一到派出所,郑永波就被任命为户籍民警。整个霍尔乡虽然只有1700多名常住人口,但他们都是四季流动的牧民,加上西藏地广人稀,这给人口普查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为了赶在大雪封山前把普查任务完成,郑永波和两名藏族民警带上方便面和睡袋出门,饿了煮面,晚上就借宿于藏民的帐篷。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圆满完成了辖区所有人口的录入工作。
  一个月后,郑永波又多了一项新任务——担任“边民诊所”主治医师。在霍尔,郑永波的“边民诊所”享誉中外。每年夏季,不少中外游客来到霍尔旅游,一旦生病,郑永波就成了他们救星。这个“边民诊所”还是流动诊所,每次在郑永波外出进行人口普查、开展“爱民固边”大走访活动和边境巡查时,他都把药箱背在身上,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藏牧民有需要,他就免费送医送药。
  “把健康血液无偿输送给那些需要的病人。”郑永波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他就知道血液对于一名需要输血的病人、对社会的重要性。入伍12年来,郑永波先后在江苏、河南、甘肃、西藏无偿献血12次,共计3800毫升,已经达到一个正常人血量的80%。此外,他还是一名骨髓捐赠志愿者,他的骨髓样本已经进入中华骨髓库。
  2011年1月8日,已回到家乡的郑永波被正式聘任为连云港驻地临海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成为了连云港边检站第一位进入驻地社区任职的边检警官。“我们之所以开展警官兼任社区干部,是因为连云港边检站的干部平时就主动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他们时刻为驻地群众着想,每年自行捐款救助社区的无助儿童上学。目前,边检的官兵们长期资助我们街道18名无助儿童”,连云街道党工委井盛杰副书记如是说。
  像郑永波这样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干部三中队还有很多,他们经常自发地谋划如何为驻地百姓排忧解难。2011年1月18日晚,驻地连云港下起了今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雪。看着满天飞舞的雪花,三中队的干部没有心思欣赏雪景,主动聚在一起商量着第二天如何为驻地社区扫雪。由于部队驻地处于半山腰,驻地社区的主干道全是铺着大石头的坡道,每年冬天雪后都有很多老人孩子滑倒、摔伤。“这样,我们明天分成两组,在两条主路上先清出一条供学生上学和工人上班的小道,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赶在大家上班和学生上学之前。其余的我们再慢慢清扫。”司务长王钰带头发言,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第二天凌晨五点,在中队干部的带领下,中队官兵全体出发,赶在学生上学前将两条主干道清理出适宜行走的上下通道,确保了驻地群众出行的安全。
  广场宣传的多面手
  三中队的驻地临海社区有个“七一”广场,是社区群众强身健体、娱乐休息的场所。出乎居民们的意料,三中队的官兵与社区携手在“七一”广场搭起台、唱起了戏……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宣传日,当天上午,为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驻地社区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社区群众综合减灾能力,三中队与连云街道办事处共同开展了“防灾减灾我们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中,中队官兵将自行设计制作图文并茂的“防灾减灾”宣传单发放到广大社区群众手中,并结合宣传展板就常见自然灾害发生过程中的逃生常识向社区群众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对灭火器、消防栓、防护服等常用防灾减灾工具的使用进行了现场演示。最后参加活动的边防官兵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在“防灾减灾我们在行动”签名活动横幅下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及承诺,以各自的实际行动支持此项倡议。
  多年的警民共建,让三中队的干部在共建层次上不断摸索、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现如今,他们不仅依托中队指导员在社区任职的优势将警民共建逐步往文化共建、精神共建方向引领,并且凭借着“七一”广场的地理优势,与社区群众广泛开展警民文化共建活动。每逢重大节日,三中队便与驻地临海社区在文化广场举办文艺晚会、歌舞晚会,给驻地群众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像今年的元宵节,官兵们和社区阿姨们一起在广场排演起闹花船、鹤蚌相争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这些城市多年不见的民间艺术使驻地老人们重温了儿时的欢乐场景,美丽的花船、俏皮的表演、发人深省的剧情内容也让现代的年轻人也感受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七一”广场,官兵们还利用学雷锋活动日,组织成立学雷锋小分队为群众服务;利用普法宣传周,为社区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根据驻地防火需要,开展山林防火宣传;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
  “扶贫帮困献真情,警民鱼水一家亲!”连云港边检站监护三中队官兵用一颗炽热的拳拳爱民之心,把人民子弟兵大海般的深情植入黄海岸边广大群众心中,把“青年文明号”的激情挥洒在青春飞扬的跑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边防为人民”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