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0/HowUvNVxcyns4Fkm4UCQfJ.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0/BrWwi63GsojWnTcje4tdZS.webp)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桐城采访。眼前这位衣着朴素、面色黝黑,操一口浓重桐城口音的中年人,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羽绒被大王”夏吉国。夏吉国其人,不善言谈,处事低调。多年来坚持不上电视、少上报纸,使得外界对他比较陌生。
安徽鸿润集团,这个由2万元资产、4个员工起家的民营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总资产超过12亿元、拥有4000多名员工的现代化企业集团,羽绒被出口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之首。享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科技创新星火龙头企业、安徽省80家重点骨干工业企业等美誉。
在夏吉国的陪同下,记者来到车间参观。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大工业的宏伟场景。记者驻足绗缝、成品车间,这两个车间的面积都在两万平方米以上,高大、宽敞、明亮,中央空调保证了车间的恒温,每一排机位都安装了专用电脑,所有工序实行计算机全程控制。由于高度的生产自动化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虽有2800名工人同时作业,但整个车间井然有序,看不到一个闲杂人员,除了机声轰鸣和埋头工作的工人,只有一件件簇新的羽绒产品在生产线上如流水般源源而出。
这就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羽绒被生产和出口基地,是夏吉国走向成功的象征。
胸襟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桐城是著名的“桐城派”发祥之地,还是清代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的故里,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桐城还流传着“六尺巷”的美谈。说的是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因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之争,张英给家人回书赋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三尺,而吴氏邻居见状也退后三尺,在两家院墙之间空出一条宽六尺的巷子。
“六尺巷”的故事是桐城文化“礼让包容”“谦逊真诚”的缩影,夏吉国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六尺巷精神”的桐城人。
在鸿润集团琳琅满目的各类奖牌、匾额中,一幅鸭子的图片格外醒目。据夏吉国介绍,1997年,鸿润与丹麦经销商哈利签了一笔价值700万美元的订单,但后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按照合同文本,鸿润是可以与对方重新议价的,但他没有这样做,还是按原价出货,独自承担了200余万元的损失。哈利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特意从丹麦带来了一幅鸭子图,将这只鸭子命名为“诚信鸭”,送给夏吉国以表敬意。从此,鸿润集团与哈利先生的贸易额每年都固定在1000万美元以上,两人也由合作伙伴变成了好朋友。
诚信,是夏吉国做人做事的唯一标准。20年来,鸿润从未拖欠过银行一分钱本息,也未拖欠过员工一分钱工资。作为桐城市的第一纳税大户,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按章纳税,多次被评为“安徽省诚信纳税大户”。为了履行诚信的诺言,即使付出代价,他也无怨无悔。鸿润曾有一名员工考上了公务员,但他向爱才的夏总表示不愿离去,夏吉国很感动,和他签订了10年劳动合同,并安排他带薪到外地进修一年,所有往来费用报销和奖金都按在岗员工待遇。然而这名员工在代表公司出国与外商谈生意时,却转移客户,甚至伪造公章,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怨不得别人,我只是把别人都看成与自己一样真诚。但我不后悔,以后遇到好的员工,我还会这样对他们。”夏吉国说。
英雄不问出处
夏吉国出生在安徽桐城市新店乡(现为吕亭镇)陡岗村。和当时中国绝大多数农家孩子一样,他的童年充满着凄凉和辛酸。还在读高中时,父亲就得了癌症,母亲又长年卧病不起,身为长子的夏吉国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读书之余,他干农活、挣工分,劈柴担水打猪草,什么家务都干。艰难的生活使他自幼养成了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品性,直到今天,早已功成名就的他,依然保留着勤劳朴实、沉默寡言的性格。生活的重负使他过早的成长和成熟。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高中毕业已经一年的夏吉国报名参加并考出了高出本科分数线30.5分的好成绩,成为当年毕业的3个班中的高考状元。在依次填写了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志愿,并经历了政审、体检等一系列的程序之后,夏吉国满怀信心地等待着录取通知书。然而,最终他没有等来大学录取通知书。命运给他安排的,除了像祖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本行以外,似乎没有别的路可走。
不过,夏吉国没有完全听从命运的摆布。
“我父亲是个‘卖零货’的。”夏吉国告诉记者,因为卖零货能够赚比种地略多一点的钱,他接过了父亲的货郎担子。从此,肩挑货郎担的夏吉国,手里摇着拨浪鼓,开始走村串巷卖零货了。除了卖些火柴、糖果、针线外,货郎挑子下面还有两个大大的箩筐,这是专门用来装从各家各户收购上来的鹅毛、鸭毛的。
挑起货郎担不久,夏吉国的命运有了一丝转机。作为村里少有的高中毕业生,他被任命为村团支部书记,后来又被聘为乡中学的数学和英语教师。可到了1981年,在他做了两年教师后,罹患癌症的父亲去世了。父亲除了留给他一副货郎担外,还有18个债主,一共2000多元的债务,在当时,这可真是个“天文数字”。
当代课老师每月14.7元的工资根本无法维持生计,更不可能偿还父亲留下的债务。正月的一天,舅妈来家作客,吃完中饭后,母亲把他偷偷叫到一边说:“吉国,缸里的米吃完了,晚上没吃的了。”
面对家徒四壁的窘迫生活,夏吉国想到了作为一个男子汉应该担当的责任。决心闯出一条勤劳致富的道路,他辞去代课教师的工作,离开朝夕相处的学生,开始重操旧业,一边卖零货,一边养蜜蜂、土鳖虫,收购蜂蜜、蜂王浆、动物皮张、留兰香,甚至还下江南贩过竹子、木材等。
到了1984年,他终于还清了债务,还建起了5间砖瓦房。这在当时的安徽农村,已算是非常了不起了。他成了远近有名的致富能手。
“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但最拿手的还是收购羽绒。”夏吉国说,做这个行业得到父亲的真传,到他这儿成了一技之长了,是鹅毛还是鸭毛一看一摸就知道。除了供应羽绒服厂家外,夏吉国还收购公鸡脖子上的“三把毛”供毛笔厂制笔,收购鹅翅膀上的“刀翎”用来加工羽毛球。
1985年至1991年,桐城县大关区供销社聘请夏吉国做羽绒收购和销售工作。在收购羽绒的过程中,他慢慢品出了这轻盈、洁白的羽毛所蕴含的无限商机。
起步艰难坎坷多
1991年春节之后,桐城县新店乡党委书记潘来兵来找夏吉国。在潘书记的眼里,这位已是致富能手的老校友,是有实力也有能力办企业的不二人选。他请夏吉国出面办一家乡镇企业,带动当地还不发达的经济。
夏吉国犹豫了,凭着多年辛劳,自己已经有了2万元存款,在当时“万元户”还是很多人奋斗目标的年代里,他的小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对老校友的建议,他沉思良久,办厂毕竟不是儿戏,搞不好辛苦积攒的这点钱也可能血本无归。但老校友期待的目光又让他难以拒绝,在经过认真的考虑后他作出决定:要干,就干自己的老本行羽绒加工。
在那个年代,办一家乡镇企业谈何容易。当夏吉国在潘来兵的支持下,费尽周折办完所有手续时,已经是1991年的夏天了。就这样,一个仅有四人的小厂——新店乡陡岗羽绒加工厂诞生了。
没有厂房,没有设备,夏吉国租用了大队部的8间土坯房,又租用了安庆畜产公司淘汰的一台分毛机和一台检验机,就开始正式投产了。这一年,工厂做的是羽绒粗加工业务,也就是将收购上来的鹅鸭毛中的绒毛和大片羽毛分开,再卖给生产羽绒制品的厂家(羽绒作为出口原料,在当时是国家三类物资,要有专营许可证)。即使这样,在除去当年所有的成本和工资开销后,半年的纯收入仍达到10万元。
初战告捷,给了夏吉国前所未有的信心。但看到自己粗加工的原料被收购,再制成羽绒服销售能获得更高的利润时,他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办自己的羽绒制品厂呢?只有办厂,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于是,他决定创办自己的羽绒服装厂。要办厂首先得购买缝纫机,因经费不足,他向当地一家银行申请贷款。但这家银行并不看好刚刚起步的夏吉国,当地生产羽绒服的工厂已有几家,销售都不好,你夏吉国也没有三头六臂,能比别人强哪儿去!终于有一次,在三番五次地吃“闭门羹”并遭到讥讽后,他忍不住蹲在墙根,失声痛哭。
“这是我第一次流下屈辱的眼泪,也是唯一的一次。”夏吉国告诉记者,后来他勉强筹到了10万元贷款。1992年8月,他从合肥买回了15台缝纫机,没想到,运机器的货车刚回到厂里,就有几个人冲进厂里,直接将货车开走了。做出此举的正是为他贷款的营业部,理由是立项有问题,破产了谁来还贷?性情温和的夏吉国被激怒了,他找到有关领导据理力争:贷款没到期,凭什么单方撕毁合同,凭什么扣我的车?领导无言以对,只得将扣押的机器又还给了夏吉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难给了夏吉国更大的压力和动力,他把全部心血都用在办厂上,吃住都在厂里。那一年的冬天,老天也特别地眷顾,天气异常寒冷,小小羽绒厂的定单一直排到第二年的3月,销售异常火爆,不仅立即还清了贷款,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500万元。
世界眼光和发展战略
1993年,夏吉国认识了一位省商务厅的朋友,通过这位朋友,夏吉国第一次与国外客户做上了生意。不过按照当时的政策,他申请到的只是外贸出口定点生产厂,只能做供货商,不能直接与外商做生意。不过即便如此,以质量取胜的鸿润羽绒服定单仍是源源不断。没过多久,公司停止了羽绒服生产,所有车间、人力全部转为生产外贸羽绒被。1994年,创办才两年多的陡岗羽绒厂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大关。
1995年下半年,夏吉国获得了一条重要信息——生产企业可以直接申请外贸自营出口权。他立即开始申请,经过半年的辛勤奔波,终于在1996年拿到了外贸自营权,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取得这个权利的企业。随后,他签下了纯属于自己的定单——与丹麦经销商哈利签下5万美元的定单。
当时工厂离城里20多公里,交通不便,车子在坑坑洼洼的路面走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即便你有好产品,人家老外也不一定愿意到你厂里实地考察啊!”无奈的夏吉国想了一条缓兵之计,与省里某羽绒加工厂签订合作协议,将自己厂加工出来的产品样品摆到这里,以方便外商订货。但夏吉国知道,借别人的门面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在城里必须建立自己的工厂。1996年,他在桐城市郊征得土地50亩,开始建厂,1997年完成搬迁。
也就在这一年,陡岗羽绒厂正式更名为安徽鸿润集团。“鸿润”在桐城方言中,与“红运”读音完全相同。夏吉国取此名,寓意鸿润集团人人走“红运”,年年走“红运”,而更深的含义则是“鸿翔天宇,润育永恒”。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鸿润集团业务迅速扩张,产品出口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事业蒸蒸日上的夏吉国却在2002年遭遇了滑铁卢。
2002年,夏吉国组成阵容强大的12人团队参加秋季广交会。他的目标很明确,按照以往广交会签单占公司外贸总单1/3计算,今年最低可以拿下1500万美元的定单。然而走进展馆的夏吉国傻了眼,与往年供不应求的局面完全相反,全国一下子来了近100多家羽绒厂家。接下来的5天,为争取客户,各企业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使得有些厂家压价幅度甚至超过了20%。本届广交会,鸿润铩羽而归。
夏吉国由此意识到,随着羽绒产品外贸出口竞争的加剧,鸿润要继续保持一枝独秀的地位,靠打价格战绝非高明之举,必须创出独家的特色来。在此后不久的一次订货会上,夏吉国拿出自己的镇厂之宝,那是1997年刚开始做外贸时精心打造的一床顶级羽绒被。果然,这床被子让外商眼睛突然一亮,激动不已的客户当场开价1.5万美元,在当年这相当于13万元人民币。
这床被子是夏吉国带领全厂几十号人,选用8个月到1岁的安徽大白鹅,只用胸前的一小撮护心绒,共用了近千只白鹅耗时半年纯手工制成的,其透气性、保暖性、蓬松度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外商一眼看中了这款高端产品,张口就要订2万床。可夏吉国心里明白,这床被子是纯手工,费时半载才制成的,若要批量规模化生产必须另辟蹊径。没有犹豫,夏吉国立即做出决策:开发有自主品牌的高端羽绒产品。集团投资数千万元,与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联合攻关,历经两年时间,高品级的羽绒被新产品研制成功。夏吉国为其取名为“圈圈绒”,这小小的绒朵,每克1000朵左右,检测指标大幅超过国际标准。
凭借这无人能及的技术、物有所值的天价,鸿润开辟了独一无二的市场。2005年,圈圈绒高档羽绒被批量生产,公司当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人民币。
鸿润再接再厉,全力进军国际市场。一些跨国企业早已久闻鸿润的大名,曾接待美国总统布什等要人的北京丽思卡尔顿超五星级酒店、上海希尔顿大酒店等10多家跨国酒店,到中国直接全部采用鸿润牌羽绒被和酒店寝具。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出口企业在风雨飘摇中倒下了,而鸿润集团外贸出口却扶摇直上,连续3年大幅增长。
但是,夏吉国也清醒地看到,目前公司的外贸出口所占比例很高,是因为羽绒被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普及率为80%左右,而在国内消费占有率还不到3%,相比而言,国内市场极为广阔。为开拓国内大市场,鸿润陆续开发出真丝、羊毛、驼绒、大豆纤维、玉米纤维、竹纤维等绿色环保床上用品。羽绒被产品则打破季节局限,开发出春秋羽绒被、空调羽绒被、席梦思羽绒床垫、枕头等200多个系列品种,价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应有尽有。集团还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昆明等地组建了10多个内贸分公司,一直供应国外的高品质羽绒被陆续走进了北京华联、金源燕莎、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场、SOGO等大型商场。
饮水思源回报社会
在鸿润集团陈列室里,悬挂着50多块分量很重的国家级和省级匾额,其中有夏吉国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安徽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的奖状、证书等等。对这些匾额,他最看重的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一块。问起缘由,他深情地说:“我办企业,最大的心愿就是与父老乡亲们一道走上致富路。”
的确,夏吉国始终植根于家乡这片热土,对他的乡亲们充满感情。他一直认为,作为一个桐城人,他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负有责任,对集团的几千名员工负有责任,他说,我把企业留在桐城,做成“国际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就是要给乡亲们带来实惠,为桐城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随着生产的扩大,鸿润每年鹅鸭使用量都在1亿只以上,2003年,公司出资成立了桐城市鸿润蛋鸭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05年,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桐城市大关蛋鸭养殖基地;2006年,公司兴办了桐城市鸿润新店水禽养殖合作社。目前由鸿润带动发展起来的水禽养殖农户近3000户,户均养鸭5000只以上,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为此集团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广新兴养殖技术,为广大养殖农户提供全程服务。他还发起成立桐城市民生担保公司,每年为六七百家小企业提供总额达几个亿贷款支持,累计发放贷款金额已达10亿元以上。
早年贫苦生活的经历,使夏吉国每年总有意招聘一些山区贫困人家的孩子来厂工作。从1997年搬到城区以来,鸿润集团每一次招聘工人,都会照顾录用经济较为困难的人员。这些年来,集团一共招录山区贫困家庭子女和城区下岗职工1300多人。每当想到这些在工厂里幸福工作的孩子,再也不会出现自己当年那样的饥馑和困顿时,夏吉国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