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山与韩蓉 中国的非洲文化使者

2011-12-29 00:00:00华南
中华儿女 2011年16期


  2011年9月1日,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 )在长春市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正式落成。
  建筑面积5640平方米的“博物馆”,收藏了坦桑尼亚、马拉维和赞比亚等非洲东南部国家的艺术品一万二千件,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展品最为齐全、以马孔德雕塑艺术为馆内藏品主体的非洲艺术馆;这也是中国第一代对非洲工作者李松山、韩蓉夫妇倾尽毕生血汗、精力和财力而打造的非洲艺术专题博物馆。
  当马孔德木雕艺术品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长春落户,向世界热爱雕塑的人们敞开怀抱之时,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时尚、非洲与中国、生活与审美……穿越时光与空间的界限在此交融碰撞,折射出恒久的光芒。
  或许正如李松山、韩蓉夫妇在博物馆前言中所说:这是“用毕生精力财力完成的一段虽然艰辛坎坷,但却充满生气与快乐的文化苦旅”。
  年近古稀,他们以此来献给中非充满深情厚谊的交往岁月,献给自己的祖国。
  
  结缘马孔德
  非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有两千多个民族生息于此,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雄奇的自然风光催生出多彩而丰富的非洲本土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强调同非洲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建立兄弟般的革命友谊。因此,学习非洲当地语言,成了新中国对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李松山、韩蓉夫妇就是中国最早接触非洲当地语言——斯瓦西里语的中国人。
  上世纪60年代,李松山和韩蓉被分配在北京香山外语干部训练班和北京外语学院学习斯瓦西里语。斯瓦西里语实在太陌生了。当时,毛泽东主席发布三个世界的理论,提出要广泛与第三世界国家交朋友和建立外交关系,特别强调对非洲国家的关系和交往。斯瓦西里语是东部非洲的主要语言之一,是培养对非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根据国家需要,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外语学院和北京香山外语干部训练班设置了斯瓦西里语非洲语言专业。挑选出优秀学生,组成非洲语言班,对学生的要求是“两个百分百”,百分百能学下来,百分百能派出去。李松山、韩蓉都学习斯瓦西里语,与彼此、与非洲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学这门语言的也不过五六十人。他们的老师阿霞,是非洲的早期革命家、斯瓦西里语专家,也是周恩来总理的座上宾、宋庆龄的好朋友。1975年,阿霞跟他们夫妇俩在北京十三陵留下的合影,黑白照片已泛黄憔悴,仍旧被精心镶在相框中,端端正正地挂在李松山夫妇北京的家里。
  大学毕业后,两人参与翻译过很多中国的政治文件、小说、文学作品,他们向非洲介绍中国也介绍自己。
  李松山第一次真正到非洲,是在上世纪70年代,曾参与坦桑尼亚生产建设军队工作、中国专家组工作。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