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砂产业”
北京今年雨水特别多,于是有了“来北京看海”。戏谑中有无奈------来仁创科技集团的人流激增,他们想来此寻求解决办法-----北京奥运场馆,下雨鞋不湿的与其他地方雨水泛舟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奥运场馆地面用的是仁创的“生泰砂”铺成,如果这种建筑材料大面积用于北京公共建设,是不是不再有“京都泛舟”的尴尬?
“那是当然,我们研发的‘生泰砂’通过破坏水的界面张力的透水原理,雨水可以迅速渗到地下,补充地下水。”仁创集团董事长秦升益在展厅内向来访者简要介绍“生泰砂”的原理。语速快,喜用短句,略带徽州口音的秦升益留着招牌式发型----透着艺术家的范儿----看展墙上他与各大中央领导人的合影,他的发型至少十年未变。
而他带领的仁创集团却以三天推出一个专利的态度迅速成长着。仁创科技集团成立18年以来,通过自主创新,以沙子利用研究为切入点,以沙漠综合开发利用为目标,累计原创性发明200多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并且自主产业化,形成铸造领域用“覆膜砂”、石油开采领域用“孚盛砂”和生态建筑领域用“生泰砂”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砂产品,系统集成创新形成“以砂治水、以砂增油、以砂治沙、以砂精铸、以砂建房、以砂兴农”六大解决方案, 仁创的发展图谱,经过十几年积淀,已露峥嵘。
仁创集团是第一个创立“砂产业”的企业,亦有志于将“砂产业”推广,扩大。“钱学森老先生曾提出‘沙产业’理念,我们如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沙产业’发展到‘砂产业’,开创出了一个以用砂为标志的工业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秦升益身体微微前倾,语气中透着掩饰不住的激情,这一刻,他像一个沙的布道者。
由“沙”到“砂”,秦升益走着一条不平凡的路。
受柳传志影响,来中关村创业
秦升益是1993年来北京的,那一年,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他怀揣着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3.5万元钱,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中关村创业,创立“北京市长城铸造新技术开发公司”,即仁创科技集团的前身----三间平房,一口大锅,便是公司的雏形。
来北京创业之前,他的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奖,他已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这些荣誉,都源自他研究的沙子。
更早以前,他是被分配进入济南铸造锻压研究所的中专生,有着不甘屈服命运的梦想,想通过考哲学系的研究生来改变命运,车间主任一个务实的劝告将他从哲学的抽象思维中拉回现实:“真要研究哲学,先干好本职工作,有了生活经历才研究得好呢!”
一句话触动了有心人。秦升益放下哲学书本,投入到专业中。在琢磨专业的过程中,铸造用的原料沙子引起了秦升益的兴趣。在铸造业中,很多精密仪器的制造,需要用沙子做的模具来完成,比如说汽车的发动机。但20多年前,我国铸造业不发达,不仅精密仪器的技术、设备需要进口,连做模具的沙子都要从澳大利亚进口。
1985年,秦升益大胆地提出用我国内蒙古沙漠上的风积石英砂取代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锆英砂做精密铸造材料,他算了一笔经济账,“进口的锆英砂大约7000元/吨,而内蒙古荒漠上的石英砂当时只要10元/吨。一旦研究成功,可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
不过,这一用廉价、无污染、储量丰富的天然砂代替昂贵且有放射性危害的锆英砂的设想,一经提出立刻被外界浇了一头冷水——理由是“石英砂膨胀率是锆英砂的3倍,加热后容易变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在做梦,连美国那样发达的国家都要从澳大利亚进口锆英砂,何况中国呢?
秦升益却认为存在可能性,为什么不试试呢?从不可能的地方看到可能,这是秦升益的一种思维习惯。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我买来《化工大字典》当枕头,需要什么就查什么。有时候看到的词条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但一看性能正是我所要的,就把名字抄下来,骑着自行车去买回来做实验。”所里的人都认为他疯了,研究设备简陋,没有资金支持。他还想要搞发明创造?
忍受的不仅仅是嘲讽,不解,困难数不胜数,那就不数,埋头干便是。他的左臂,有一个伤疤,那就是做实验留下的印记---烧得通红的炉门弹出碰在他的左胳膊上,顿时血肉模糊,为不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他迅速抓起一把稻草灰撒到烧伤处,咬紧牙关继续实验---跑医务室的半个小时时间都不肯浪费。
就是凭着这股狠劲,他成功了----历经3年试验,耗费了9000多公斤沙子,失败了6000多次后,成功惠顾了秦升益。最难解决的膨胀率问题,他在《周易》那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启发下得到了答案——如果说膨胀是“阳”,需要收缩的“阴”来平衡,只要把沙砾表面包上一种能收缩的材料,在沙砾膨胀的同时它却收缩,阴阳相抵,膨胀率的攻坚战胜利了!
他为自己的发明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耐高温覆膜砂”。1988年春天,他背着50公斤自己炒制的覆膜砂到石家庄水泵厂进行中试。结果十几个铸造件试验全部成功,比“洋砂”还要理想。当对方以3500元/吨的价格购买秦升益的覆膜砂时,业界不由惊呼:“砂子竟然卖出了钢铁价”。而时至今日,国产化汽车发动机关键铸件90%以上是用覆膜砂技术制造而成,成为一个新兴行业的覆膜砂每年需求规模达到几十亿元。
鲜花和掌声接踵而至-----1990年,29岁的秦升益荣获原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凭借“壳型铸造用耐高温覆膜砂”技术获国家发明奖;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教授级工程师称号。
所有人都认为他应该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攀登。他却转身,辞职,来到中关村,开始了创业。一切都不晚,他才仅仅32岁。
不是头脑发热,1991年,他来北京领奖,坐车穿过中关村的街头,看到“联想”,“方正”的牌子,心里发热,真羡慕啊!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创业风潮涌起,也触动着他----这是外因。还有内因---他也曾想过转让专利技术,却由于合作企业管理混乱,生产品质没有保证,同时,科研单位的经费拨款太少太慢-----如果自己有一个企业,生产自己的发明,需要研发什么就研发什么,不受资金捉肘,多好!中关村热气腾腾的创业氛围感染着他。
于是创业。“这是逼自己创立企业啊”。他曾经开玩笑地说。如今看来,曾经的无奈,多么值得呵!
多年后,秦升益在一次会议中,遇到柳传志,他忍不住上前去,“我是受了您的启发,来中关村创业的。”创业精神,就这样,在中关村薪火相传。
创新就是解决难题
从三间小平房,一口大锅,到如今产品遍布全国,多个生产基地的发展规模,仁创展厅记录着公司的发展路径。在仁创的展厅内,仅各种奖项奖杯就三十余座,彰显着企业发展的辉煌。似乎一帆风顺得一塌糊涂。“困难都在奖杯的背后。”秦升益说,摆摆手,不足道也。困难,过不去,就是失败的借口,过去了,就反刍为经验,反刍为荣光。如此而已。
仅例举一个,公司前行,是发展既有的成熟产品?还是继续创新,当99%的人认为应该乘胜追击时,秦升益是那1%,研发新产品。于是引发了公司的一次危机,四位高管集体辞职,秦升益孤军奋战,研发出了孚盛砂:用以解决石油开采过程中的难题。在石油开采领域,高含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西方开采大多采用陶粒材料作支撑剂,不仅成本高,而且油水无法分离,直接影响石油产量。我国开采的油井中水含量也非常大,比如大庆油田,90%都是水。
“创新就是解决难题。”秦升益说。他采用阴阳思维,决定研究透油不透水的产品,采用“破坏水的表面张力”的透水原理,将沙子做成“透油不透水”的石油开采压裂支撑剂,原创性地发明“增加水的表面张力,破坏油的表面张力”即“多相选择性渗透”技术原理,使得原油源源不断通过支撑剂采集出来,而水仍能保留在油井下,有效实现了油水分离,大大提高了石油开采率,增加了石油产量。秦升益把这种产品取名为“油哆哆”孚盛砂。
“作为一个领导人,当然需要有妥协,但是在原则问题,根本方向上,我绝不。”秦升益说。表面看来,这是一次关乎产品的分歧,实质上,更关乎思维。
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生产,扩大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是商人的选择,这没错。但是紧跟市场需求,为解决问题研发,这也没错。不仅仅是从商考虑,他想得是如何让科研成果更有益于社会,多想一层----不为赚钱而赚钱。
仁创的“您的需要,我的创造”由此而来。他说:“我从来没有将赚钱作为仁创团队的追求,而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作为我的第一要务。”他又说“营销的起点不在于营销本身,而是在于创新之时,要在创意之初就想到解决别人的难题,很多时候客户自己都未必知道自己需要些什么。但你一旦抓到这个潜在的需求,又能够切实解决难题,市场就是自然而来的。”
纵观秦升益的研发图谱便能知道,他始终将研发与市场需求紧紧结合。研发“覆膜砂”解决铸造业中的技术短板,研发“孚盛砂”以节约石油能源。而现今愈来愈被人关注的节水环保,又进入了秦升益的视野。
2005年,通过“破坏水的界面张力”的透水原理,秦升益有效解决了传统的通过孔隙透水易被灰尘堵塞的技术难题,首创出以沙为原料生产的“生泰砂透水砖”及配套技术产品。当年,北京市经过严格筛选,推举仁创集团代表民营高科技企业参加“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
“2005年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展出期间安排了一场国家领导人专场。2005年12月21日晚6时过后,北京展览馆里灯火通明,胡总书记与其他几位领导人一起来到展会。秦升益的仁创集团的展位引起了胡总书记的注意。
总书记在仁创集团的展位前停留了十几分钟,仔细了解了产品情况并且看完了透水演示后才离去,可是他走出几步后又回过头来问秦升益:“这种砖透水了,粘结层的透水问题也解决了,但怎样才能让从砖里渗出的水很快地渗透到土壤里?”
总书记认真思考并且提问这样专业的技术问题,让秦升益敬佩不已,他马上解释说:“因为生泰砂技术是通过破坏水的表面张力来渗水,水的表面张力被破坏后有一种惯性,遇到地面仍然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因此能使雨水渗到地下,从而补充地下水。”总书记听后,满意地离去。这次展览会后,很多人通过透水砖认识了秦升益,中央各大媒体从不同侧面报道了秦升益的透水砖。很快,仁创接到了来自各地的30亿大单。
事实上,仁创集团成立至今,也没有做任何的广告宣传,但产品的需求和订单却应接不暇。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市政工程、重大工程如奥运,以及基建项目。
“市政工程是我们最好的展示舞台,用了这种砖走路鞋都不湿,还有弹性,产品的好处就很容易被很多人意识到,营销就好做了。”秦升益解释道。
有益于社会发展
秦升益说:“研发透水砖只是一个载体,仁创集团的产业链其实是围绕着人性潜在的需要这个大课题进行的。”他还有一句话:“只想着在仁创赚钱的,最好立刻辞职。”他希望自己的企业不仅创造效益,而且要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仁创科技集团目前已开发出砂基透水砖、砂基透水岩、透水砂岩、滤水砂岩等系列产品,并开发出配套的砂基透水路缘石、保水树池、滤水沟、滤水井等产品,以此形成了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近期的北方大旱,蓄水防旱更为紧急,秦升益琢磨怎么把仁创的新产品“仁创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因为这是关系老百姓的生活问题。
此次,针对西南旱区,仁创科技集团向西南旱灾地区捐赠的“仁创泉”砂基雨水利用系统,解决季节水资源收集利用难题。此次捐赠的“仁创泉”是专门为西南干旱地区“量身定制”的产品,每套“仁创泉”可储水100多立方米。
企业要发展,亦要尽到社会责任。仁创的所有产品,围绕得都是节能,节水,保护生态。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仁创的努力方向。也是仁创的社会责任。
在沙世界中,秦升益成就着他的砂产业,他不仅仅满足于单个产品,他的目标是要环保的沙制家具、看不到钢筋水泥的沙造楼房,现在,在密云生产基地,一幢二层小楼拔地而起,从门窗,到天花板,地基,所有的所有,全是沙原料,它是秦升益梦想的雏形,它会繁殖,会复制,会衍生,秦升益用“情景想象法”已经完成了整体构建,不再是海市蜃楼。
他亦要证明,在中关村,不仅有联想,百度这样的IT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也可以在这里博取大片舞台。这里有良好的创业环境,有志同道合的创业人,创业的路很艰辛,但有那么多人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事实上,中关村是一切创业者得乐土,只要你敢想,只要你愿意付出,梦想会成真。沙变成金---这不正是他做的事吗?
他毫不讳言自己深受毛泽东的影响,并且在自己的衬衣左襟上佩戴着一个小小的毛泽东像章。他通读黑格尔《大逻辑》、《小逻辑》,喜欢系统性更强的《大学》、《中庸》和《易经》,但得益最多的是《毛泽东选集》,“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战略上藐视一切,战术上重视每一个细节。思维世界天马行空,落实点却始终在沙子上。他自言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能是灰姑娘,会看着南瓜车变成金色马车,发出辚辚的真实声音,碾进时代的巨轮。
“我是一粒沙,朴素平凡,随遇而安,又万年不朽。”这是秦升益的自我评价,抱负在他心中,跃跃欲试,世界已向他发出邀约。他早已不再是那个不善言辞的科研人员,应付人与事,也深谙社会规则,内心深处,或许,永远隐藏着一个质朴的原乡,去倾听沙的声音。
如同他写字,他从不临帖,却让字说话,字是有性格的,沙亦如此,沙也是有性格的,他熟稔沙的世界,让沙以最合适的姿势排列组合,形成最大效应。他亦深知,宏伟蓝图的最终形成,需要多重力量,他将各种力以最合适的方式使出,去一步步实现他的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