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激流中,中关村是一个符号。年轻、耀目、活力四射,它起步于电脑配件城,最终崛起为高新技术创业的中国高地。中关村面积不大,却光芒夺目;历史不长,却奇人辈出。历三十年而创造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无法忽视的奇迹。
1980年,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顶着“科技人员下海”的争议,在北京市海淀区白颐路(现更名为中关村大街)开办了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先进技术服务部。自此,中关村这片沉睡多年的创业沃土终被唤醒。随着第一次科技创业潮的到来,一批满怀创业抱负和雄心壮志的科技人员,从首都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有企事业单位涌向中关村。中关村,也开始绽放出瑰丽而璀璨的光芒,展现出其作为创业黄金区域的另一面。
从以柳传志、陈春先等知识分子下海为标志的中关村第一代,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涌现出的王文京、刘迎建、郑福双、秦升益等第二代中关村人,还有在互联网发展中的新经济创业拔得头筹,善于融合中西创业理念和文化相,更年轻,更具有现代意识、风险意识的新一代……让中关村越发变得神奇而有魅力。
曾有无数人质疑:中关村有什么高科技?更有人坚定地认为“中关村就要死亡,它已无力领导中国的高科技走向”,却任何人都无法阻碍这里雨后春笋般冒尖的激光照排技术、超级计算机,通用CPU、多媒体芯片, TD-SCDMA、SCDMA等3G移动通信标准,数字电视,甚至手机电视标准;
也有人曾质疑“一桌一房一层楼”的创业模式能够坚持多久?中关村却在这样的成长轨迹中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机构、第一家在中国三板市场挂牌的企业、中国第一款CPU芯片、第一台10万亿次以上的超级计算机、第一支非典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神舟”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的技术研发……
更有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关村,不了解这块土地的三十年变迁对中国崛起的意义,却从未妨碍这里诞生的响亮品牌。联想、方正、北京科兴、汉王、华旗等产品深入国人生活,又趟开国门,走向世界。
似乎奇迹只诞生于此。
然而奇迹绝非偶然。剖析每一个中关村人的成功史、翻开中关村变迁的每一页履历,都会发现奇迹只能诞生于此。
“不惧风险、志在领先、鼓励创业、宽容失败”,中关村的独有创业文化,为所有创新思想、前瞻思维提供了最宽松的环境和最有力的鼓励。“有些奇迹只发生在中关村。”我国首个研制出甲肝疫苗,世界上首个研制出人用禽流感疫苗和非典疫苗的科兴公司总经理尹卫东给出这样的答案,“在中关村这样的高地,开门就是神仙。”“只有中关村可以理解我。”当所有人都不明白科技先锋林宇在做些什么时,中关村管委会信任他、支持他,中关村企业间相互交流得到的归属感,使创新不
7ac43b5eaed894cecf02206acb3eb7ef再有包袱。
关于中关村,永远无法绕开的,除了创新,就是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支撑。从国家对陈春先等第一批试水者的强有力支持,到现在中关村产业园遍布北京。30年间,国务院先后5次出台文件促进中关村创新体系发展。在中国走向开放的过程中,中关村宛如被屏蔽的孤岛,在最能体现计划经济力量的政府指令推动下率先开始沐浴市场经济的阳光。
还有那些创造了奇迹的人。环绕中关村,有丰厚的企业、科研院所,有几十家知名高校,密集的企业总部和密集的企业研发总部,源源不断地为这片土地的腾飞输送人才,密度之大、水准之高,他处几无可比之处。令其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中,一直占据着某种意义上的制高点,也造就了中关村惊人的创新能力和不灭的活力。在我们回想一个个创业传奇,感怀一个个奇迹产生时,触碰我们内心的,是“中关村人”的特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中关村人”的纪传体。
天时、地利、人和,中关村无与伦比。
有人说,如果将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比喻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中关村就是这个人的心脏。这个“心脏”,长期以来与北京、与全国建设发展的脉搏同步跳动。中关村人,这个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敢想敢干敢承担的群体,正以个体的裂变和群体的聚变,向世界诠释着创新、创业、创造的中关村新奇迹。
当中关村精神成为一种生产力,成为全中国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创新发展的缩影,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关村三十年来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找到一批又一批先进的、天才的、一流的青年知识分子汇聚于此的原因所在,感受到创新、创造的精神,看到智慧的华彩、前瞻的力量。
资深记者凌志军在《中国的新革命——19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