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今天,我们更加注重语文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所以语文教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制作课件。虽然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但不能滥用、误用。
● 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板书和活生生的感性材料
使用课件的语文课,教师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讲解和演示,板书也在课件上展示。殊不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写一手好字能强化优秀书写的示范作用,更是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课堂上看到规范美观的书写,耳濡目染,学生也会受到榜样的激励和感染,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的书写,而写字的过程除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提高学生书法水平,还能磨练学生意志。所以,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教师的板书。
语文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否恰当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要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有的教师上多媒体课,一节课都在引导学生看课件展示,让学生看自己苦心搜集的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不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机会。而要学好语文,学生必须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读懂文章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感悟,决不能舍此而它求。用多媒体课件的演和放来代替师生的写和读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极度危险的做法,必然不利于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语文教师应该极力避免的整合课的误区。
● 不当使用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是拓展学生思维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5JY0X0mxbiMxzD43dzBE0e1otsDy7JlWo0czC28qEU=性思维。但是,课件本身有很多局限性甚至死角,下一步的内容是事先准备好的,无法非线性地呈现,教师总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自己靠拢,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事先设计好的图片、录像、文字上。它实质上是将学生的思维指向了教师的思维模式,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在学习《赤壁之战》一文时,教师将影视资料放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头脑中诸葛亮、周瑜的形象就被固定了,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 不能只强调课件中的交互功能而淡化了教师的作用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使用课件和交互式练习,没有注意到师生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在课堂上,教师成为可有可无的操作者。由此可见,课件的使用可能会限制教师的灵活性,有些教师自己都忘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点燃学生心灵火把的人,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活生生的教育者。滥用多媒体课件妨碍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只是通过多么先进的现代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契合,课件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所以,应适时、适度、适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将人机交互与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多媒体课件及时反馈、声像并茂的特点,又不阻碍人与人之间真切的情感交流。
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注意这种表象下掩盖的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最直接的领悟和体验,使多媒体课件为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服务,要把它用在当用之处,扬长避短,该出手时才出手,才能真正使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最大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