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冲运动及应用》教学设计

2011-12-29 00:00:00傅国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3期


  ● 教材分析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之一,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五节,知识内容是对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的复习,综合性强,实际情境比较复杂,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联系科技生活,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教育等方面有很多可挖掘的因素。
  ●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能够对一些物理模型进行简单的解题,但一旦涉及具体的问题,难免会束手无策。
  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并有一定的网络教室学习经验,可以在BBS上发表意见,能够积极自觉地完成网络上的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教师如果搭建合适的网络思维平台,加以恰当引导,学生就能够较好地理解反冲运动,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动量守恒定律。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动量守恒定律;能够简单描述反冲运动和火箭的工作原理,能够说出一到两种反冲运动的应用;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解反冲运动的物理实质,能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有关反冲运动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掘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潜能;通过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认识反冲运动的物理实质。
  难点: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准备及环境
  教学准备:物理资源网站,“神七归仓”、“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视频,自制火箭实验,气球实验,导学课件,BBS论坛。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机房。
  ●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复习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应用之一:处理碰撞问题(课件出示图1)。
  1.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及公式。
  2.动量守恒定律适用条件。
  3.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研究,建立模型
  演示“自制火箭”实验,引入反冲运动概念。
  介绍实验器材:一个自由转动的架子,两端挂着空易拉罐,用注射器往一侧罐内打入高浓度酒精,点燃(如图2)。
  提出问题:说说你看到的实验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学生观察叙述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原因,初步建立反冲运动物理模型。
  (三)网络学习,形成概念
  学生开展基于学校物理资源网站的学习。
  1.网络学习的操作步骤:
  (1)打开云岗中学物理资源网站----学生之家。
  (2)观看视频材料:生活中的反冲运动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它们的共性特征,初步建立反冲运动的概念。
  (3)在“交流天地”的物理论坛中,发帖回答问题1:“什么是反冲运动,请举实例。”
  2.论坛交流反冲运动及反冲运动的特点。
  (四)实验探究,突破认知障碍
  气球实验具体操作:把一个气球吹起来,放手后观察气球的运动。
  动量的矢量性对学生来说是认知难点,让学生在“做中学”,降低学生对反冲运动的思考难度。通过动手实验,对反冲运动中“一部分与剩余部分动量方向相反”加深认识,建立反冲运动的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创设问题情境,用典型的反冲模型——火箭发射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1.发射火箭的原理。
  典例引领:火箭发射前的总质量为M,燃料燃尽后的质量为m,火箭燃气的喷射速率为u,那么燃料燃尽后火箭的飞行速率v为多大?
  分析: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m)u=mv
  得:v=(
  提出问题:火箭喷出燃气后获得的速度取决于什么?
  2.决定火箭性能的参数。
  影响火箭飞行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1)燃气喷射的速度,一般u在2000~4000m/s。
  (2)火箭的质量比,即火箭开始飞行时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之比,质量之比一般小于10。
  提出问题:怎样提高火箭的最大速度?
  3.用多级火箭发射卫星获得所需速度。
  目前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组火箭,因为三组火箭能达到目前发射人造卫星的需求,又因级数越多,结构越复杂并难以控制,因此降低了性能的可靠性,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观看视频“神七归仓”、“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激发学生的航天热情。
  (六)网络拓展学习,反思提高
  网络拓展学习的操作步骤:
  1.登录云岗中学物理资源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