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
在贯彻新课标中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一要求的前提下,我校开设了校本散文阅读选修课程。该课程分为体裁特征、题材分类、阅读技巧、解题技巧四个系列,篇目为自主编著,旨在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本课时为阅读技巧的第二课时,以当代散文家赵丽宏的代表作《南来北往》作为阅读素材,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铺叙、题记、象征等散文写作手法,依据散文特征了解散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等阅读技巧。
● 学生分析
1.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
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多结合具体实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及有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改变刺激信息和活动内容是吸引学生持续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2.课前的知识基础
经过调查了解到,除少数基础薄弱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在之前的阅读课和考试测验中,已具备一定的散文阅读能力,但缺乏阅读方法的归纳和整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和主动学习的基础。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铺叙、题记、象征等散文写作手法,依据散文特征了解散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掌握“略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大雁”毕生飞翔的精神,提高散文阅读能力、丰富审美体验。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铺叙、题记、象征等散文写作手法;掌握“略读法”。
难点:体会作者象征手法的运用。
● 教学准备及环境
本节课有校本教材、学案、PPT课件、视频、音频与文本整合等资源,是在多媒体教室的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授课。
●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营造情境
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教师诵读散文《南来北往》,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标注文中的关键信息,初步感知文本,进入新课学习。
2.问题牵引,写作训练
初步感知文本后,师生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问题牵引,写作训练”。学生品读文本关键词句,通过“背几句”、“理几字”、“仿几言”等活动讨论交流。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自己的观点。
教师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故意背错个别字词,由此质疑提问。
师:“仰起头,凝视你神奇的雁阵,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一句中,作者为何用“仰”,而不用其他的字词呢?
在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强大的字词资源,将“抬”、“举”、“仰”相比较,使学生的理解更为及时、形象、深刻(如图1)。
学生积极探究以上问题后,教师依据文本“然而你们起程了,没有半点迟疑,没有一丝畏缩,昂起头颅,展开翅膀,高高地飞上天空,满怀信心地遥望着前方… …”的描写,讲解“铺叙”这一概念,让学生仿写一段铺叙,加深理解。
教师播放一周前学生到北京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的社会实践录像片段,创设情境、调动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完成仿写题“我们启程了,___ 。”在此学习环节中,学生专注观看、积极讨论、认真书写、踊跃发言,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
生1:我们启程了,没有一点犹豫,没有一丝无奈,带着喜悦的笑容,乘坐梦想号船只,用意志掌舵、用信念划桨、用勇气扬帆,用喜悦吹响号角,冲破大浪滔滔,驶向知识的彼岸。
生2:我们启程了,迎着朝阳与春风,迈着坚定的步伐,怀着青春的梦想与求知的渴盼来到规划展览馆。
生3:我们启程了,踏着一缕晨光,迎着漫天朝霞,我们踏上了征途,为了你我心中的远方而激情荡漾。
3.划批研读,交流探究
本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用“理几字”、“找铺叙”等方法,再次阅读文本后面的部分,进一步感受、鉴赏。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学生上台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划批,展示探究成果。其中,陈博同学不仅就文本批划出了重要的字词及铺叙语句,还大胆质疑。
生(陈博):“你们是如何微笑着抖落满身水珠,重新窜入云空”一句中的“窜”字用得不好,因为“窜”有一种乱跑、乱撞的意味,含贬义。例如,“抱头鼠窜”中“窜”的感情色彩就是贬义。我认为将此字改为“冲”可能更恰当,有勇往直前的意思和气势。
4.仿写题记,白板展示
阅读与写作是分不开的,在此学习环节中,教师通过课件给出示例,指导学生在学案上仿写题记。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漫游功能,通过展示、交流,掌握题记的写作技巧。
学生撰写题记,展示。
生1:如果世间一切美好,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学会勇敢和坚强。(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写的题记)
生2:撩开心湖的神秘面纱,点点滴滴都流露着父母的爱,无需太多,只需一缕阳光,就能折射出七彩光芒。(为以“爱”为话题的一篇周记写的题记)
生3:引一米阳光,照亮整个世界。(为《面对挫折》一文写的题记。)
5.精讲点拨,巩固提升
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大量图片、文字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在声光色影的信息辅助下,进一步感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重点之后,教师进行精讲点拨,介绍作者创作的相关背景,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情境气氛烘托下,归纳出本文主旨,明白可以用“略读法”,即从抓关键词句、理解铺叙、分析文章表现形式等方面品味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6.应用拓展,知识迁移
教师布置作业:以“桥”为话题运用象征写作手法创作200字短文。课后,学生到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如图2)。在班级QQ群中,师生、生生自主交流,将完成的作业上传至QQ空间(http://31478659.qzone.qq.com/)进行展示,师生再跟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教学反思
通过音乐、图片的大量使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大了课堂容量,这是新课改后我们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所发生的喜人变化,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习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创设情境与问题,以小组课堂合作探究、学生个体展示交流、课后实践巩固的整个动态学习过程,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力争每位学生每课都有收获。
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为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了核心作用。此外,电子白板的储存功能将课堂练习及师生的书写过程作为教学资源保存下来,利于集体研讨与反思。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之间的交流还不够充分,许多学生的想法还没有表达出来。教学实施后,评价中发现学生在问题分析、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相差较大,因此后期应对薄弱的学生加强训练。
点 评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本节课中,杨老师通过大量的音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巧妙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实了教学内容。合理地使用电子白板等技术手段,既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为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