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语心声

2011-12-29 00:00:0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7期


  新的一年,我们为您开辟了一个“花园”:
  真情流露教学中的苦与乐是花儿们的种子;
  认真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是花儿们的肥料;
  真诚交流从实践磨练而生的经验与教训是花园里的栅栏;
  以教师博客为土壤,以教者的心声为雨露——
  敞开心扉,倾听“博语心声”,这里是心与心贴得最近的地方!
  
  本期关注博客:教育—生命的等待
  博主:朱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关注理由:教育,生命的等待!朱老师用细腻的笔触在博客中写下自己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记事,或抒情,或反思……在这里,写博已是一种生活的记录,已是一种思想的成长,已是一种生命的言说。
  
  【博主语】
  
  在二甲这座小镇的乡村中学里教书,我这个生性好静的人似乎找到了一种身心的归属。虽然远离喧嚣的城市,但内心却依然火热,对教育的一腔热情常常倾注笔端。于是,博客便成了我装载这些文字的背囊。
  说起博客,最早是在2004年,同校一位在教科研方面有所造诣的英语教师建议我用博客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于是便在“新教育在线”上注册了博客。后来,我发现同办公室的教师都喜欢在QQ空间里写写记记,我便也走进了自己的QQ空间。大概是2007年的下半年,我发现网易博客有许多QQ空间所没有的功能,尤其是可以上传很多图片,便又开通了网易博客,并且经常伺弄。2008年的8月,又是一个转折点,特级教师凌宗伟来二甲中学作校长,他的博客在新浪。为了方便与他交流,我便又在新浪再建“新家”。二甲中学的教育博客圈“教育行者”也是在那个时候创建的。现在我常用并能与其他教育同仁经常交流的是在“南通教育博客”和“1+1教育社区”平台上注册的博客,这两处博客让我成长了很多,也结交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专家和朋友。
  一次偶然机会,我结识了本地晚报《南通新民》的主编“并不多余”先生,我们成了网上的“忘年交”。“并不多余”利用“职权”,在他主编的小报上为我的博客和我校的博客圈做了专版,后来还经常收到他寄来的刊登了我的另一些博文的样报。2008年,参加南通市班主任论文评比,我当时工作很忙,可又不想放弃这样一个好机会,就把博客上的四个班主任案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拼成一篇文章,没想到还获得了一等奖,我有点喜出望外。2009年7月,河南《教育时报》的记者褚清源先生,看到我博客里的文章《教育是“栽培”,而不是“选择”》后,将此文刊发。2010年5月,《通州教育》以6版的篇幅刊登了我写的一万多字的班主任随笔,而这些随笔最初都是记录在博客上的日志。还是2010年,在南通市教育局以“南通教育博客”为平台组织的首届“成长杯”教育博客大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并被评为“博客之星”… …这一切都让我对博客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愫,让我真切地感到了博客的魅力,只是博客的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
  一次,南通市如皋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学东先生来我校作学术交流,远远地指着我问:“你就是朱建?”那一刻,我知道,他一定在哪里看到过我。先生说读过我的博客。而就在三天前,我与南通市崇川区教育督导室主任顾飞宇先生见面时,也是同样的问候!其实,确也无需多言,对于他们,我又何尝不是在博客上看过多少回了。因为博客的缘由,从网上相知,到网下相识,除了人的面孔外,可能更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交流了。当日与王学东先生见面时,先生问我教的什么学科,发了多少篇文章,有没有想过几年以后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一一如实相告,先生鼓励的眼神让我感到亲切而又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