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整合”的实质来看,其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在这种新型教学结构下,需要重新审视其中各要素所应注意的问题,使教学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关于教学结构的构成要素,有许多说法,但是基本要素都是一致的,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本文从教学结构“四要素说”的视角来检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注意的四个问题,以期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整合和可持续发展。
● 教师思维范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结构、“以学为主”教学结构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虽然前者把学生当作客体,后者把学生当作主体,但是其教育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一致的:“主体—客体”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的实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哲学逻辑范式。在这一思维范式的引领下,虽然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形成,但是又把学生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在“主体间”思维范式的引领下,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当从“主体—客体”的思维范式向“主体间”的思维范式转变,将学生置于主体间进行平等对话,这可以消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与学生二元对立的问题。
● 关注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当前,在软硬件设施有保障的情况下,有些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却多停留于“形式”,并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给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带来的实质性改变,“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常常只顾一路“点击”,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多数学生往往在“多信息、大容量”的轰击下“疲于奔命”,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被挤掉,从而产生大量“认知碎片”,根本谈不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认知负荷是在某种场合下施加到工作记忆中的智力活动的总的数量,对认知负荷起主要作用的是工作记忆必须注意的内容数量。教学过程中,认知负荷过低,会造成时间浪费;认知负荷过高,又会阻碍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活动。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可以负荷工作。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要以学习者的认知特性为基础,在认知负荷理论的指导下,帮助学习者顺利开展学习活动,即用最少的心理资源获取最多的知识。
● 选择适合的教学媒体
根据人认识新事物的特点,一旦充分肯定了新事物,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就会片面地追求“优势”而忽视其“缺陷”。信息技术对于许多教师而言还是新事物,因而在肯定它的同时,容易只看到信息技术给学科课程带来的种种“优势”,而忽略了它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技术而言都是一种“超越”,因而在思想上排斥一切传统教学形式,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用”比“不用”强,“有”比“没有”好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新技术的盲目追求,没有选择适合的教学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系统建构,是教育主体从教育实际问题出发,确定教育价值,选择教育理论与适合的教学媒体,形成“适合”技术支持的教育信息控制系统的过程。教师应从教学实践问题出发,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
● 教学内容问题化
教学内容问题化是指将每一节课的教学,按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成若干个紧密联系且难度适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层次、有梯度地将这些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讨论甚至辩论,而教师则处于引导地位,扮演导演的角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创建复杂的、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