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2011-12-29 00:00:00闫锐王赫男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7期


  ● 教材分析
  《三个儿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做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少年,本课通过展现三个儿子在妈妈提水时候的不同举动及老爷爷的评价,向学生传达孝敬父母的思想。本课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深入学习课文的第1到7自然段;第二课时在对后半部分课文进行深层次理解后,在网络环境支持下,通过扩展阅读、讨论交流的方式,对扩展阅读材料从泛读到精读,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本课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七八岁的儿童,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上乐于表现。同时,经过一年半的网络实验班学习,学生识字量大,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相对较强,有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够自主浏览网页和自学,乐于在网上进行创作练习。
  ●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读需要强调的字词;能够体会并读出对话中说话人的不同语气;能解释老爷爷的话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扩展阅读后,能够结合文章内容独立进行打写创作,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在针对一篇文章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与同学进行交流、协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品读课文和拓展阅读材料,懂得要关爱、孝敬父母的道理;培养写话和表达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说话人的语气;理解老爷爷的话的含义。
  难点:体会说话人的语气;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并总结、汇报。
  ● 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平台(Vclass)、教学PPT、8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
  ●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 诵读儿歌,复习生字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阅读包含本课生字的儿歌,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齐读。
  (二) 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抓住关键,突破重点
  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8自然段,思考:妈妈们拎得轻松吗,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利用PPT呈现“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学生朗读并回答问题。
  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字词突出显示,并引导学生重读这些字词,体会妈妈们拎水的辛苦。
  2.以思引读,整体感悟
  师:妈妈们拎水这么辛苦,这时她们的儿子来了,他们三个人有不同的表现,妈妈和老爷爷分别说了一句话,同学们找一找,然后试着读一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妈妈和老爷爷在说话的时候分别是怎样的心情?怀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一读他们的话。
  学生朗读妈妈和老爷爷的对话,初步感知文本,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语气。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大家想一想,眼前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呢?
  学生解释老爷爷的话。
  3.总结课文,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从小小的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谁是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不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在生活中做得好不好呢?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第三个儿子一样,做一个关爱父母的好孩子呢?下面我们就继续来看几篇文章,看看文章里面的小伙伴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 拓展阅读,打写交流
  1.自主学习,广泛阅读
  师:同学们在阅读这8篇拓展文章的同时,可以将你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发表到Vclass平台上。文章中的故事,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会?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或者你有什么疑问,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一起解答。
  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在掌握学生阅读情况的同时,及时浏览、回复学生帖子,并将精彩内容设置为精华帖。
  2.合作交流,深入理解
  师:从同学们的帖子可以看出,这些文章对大家的触动很大。希望大家能够向文章中的小伙伴们学习,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为父母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感激和关爱。下面,我们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研读一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阅读后有哪些收获?请大家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并将讨论中的关键词记录下来,希望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能够积极思考,贡献你的想法。
  3.小组协作,完成打写
  师:请各个小组进行分工,每名同学负责完成下面的一个问题,注意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大家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之前小组讨论中记录的关键词,并进行丰富和补充。
  问题设计:
  ◇ 介绍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 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
  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整理,结合问题打写出比第一次更深的认识。
  4.总结汇报,提升主题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作品汇报,教师随机点评,升华“孝敬父母”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