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新课程的应有内容与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便从常见问题中选择几个,就让很多人难以处理。“课标内容很好,做起来好难”,“非要这样教吗”,“学这些知识没用啊”,“太难了,不会教,也学不会”……林林总总。不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益,似乎存有一大堆纠结的问题,不能持有一种自信的心境,于是课堂教学出现了衍生现状:怠慢、应付、变形、化简,让新课程与现实产生了脱离与隔阂,甚至矛盾和冲突。为此,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从各种角度为课堂教学构建更多的和谐内容,去寻找化解矛盾的行为策略。其中,把“被动”转化为“主动”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视角,由此可以让我们产生更强的内容层次处理能力与学习动力,逐渐炼成更佳的心境。
● 教学内容由被动到主动,步入层次佳境
当遇到学生责问:“老师,为什么非要学这些?”我们只能不痛不痒地回以反问:“怎么了?”接着,招来让人更加无法面对的意见:“多没意思”,“太难了”,“没用啊”,“都过时了”等。于是,你我不是无语,就是生气。
其实,这不怪谁,面对让人被动的教学内容,出现这样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其一,有些教学内容因为超出太多它的职责而让师生倍感无奈,内容也只是被动地展示而已。例如,对学生而言,学习电子表格原本只是方便处理一些日常数据,能够简单运算得到结果、认识事物就可以。然而,不少教学内容却是深入挖掘信息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关系、信息表达、透视形式、报告形成。有的教材也在PowerPoint中讲图像合成。这些虽然很有用,但对学生来说很遥远,其庞杂的内容组合像一堵墙压抑了学生。这不仅让学生认知被动,知识与技术也被动地被用来迎合教育的主题。
其二,有些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需求而让学生迷惑。比如,数据库中的关系模型、网络基础中的协议模型,这些都是建立在数理逻辑和物理原理上的内容,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无疑就是天书,再说其应用特征又很弱,就像一湾浑水淹没了学生的思维,甚至好多模型现在已经被淘汰了,学生自然就被动、糊涂,再学习它仅仅是一种对技术历史的认识。
其三,一直处于“半死亡”状态的是一些让教师都非常被动的领域,如人工智能。首先不说内容是不是有效针对了新兴学科来设计,只说里面一些不同一般概念的名词,如规则与知识,让人一看它就认为不是尖端科学也一定是高端哲学。平常人分析一个“四个人谁说谎了”这样的问题都感觉匪夷所思,何况专家系统呢!这些内容不是不可以学习,关键是学什么才对基础教育有益呢?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造成了教学内容的被动。比如,媒体处理由于太依赖现有软件的功能设计,没有发展的观点或假设,对传统概念的照搬很容易脱离时代的发展,如对博客、微博等新兴技术的不可预见性的排斥或错误归类,博客到底属于信息交流还是信息发布?又如,对电子报刊、多媒体作品形式的机械认识也会让信息处理很被动,容易造成繁琐操作的模仿,这仅是为了迎合“全面”的要求。
如何才能争取主动?如果仅仅是修改内容、取舍内容,并不能很好地让被动变成主动。我们不妨改换思路,改变固有的框架,形成宽松的体系,让教学内容更主动地步入多层次的教学佳境。其中,一种理想状态是“领域内自由地应用”,数据处理就是一个领域而已,怎么样的处理、用哪些技术都可以根据现实的生活来分析,根据现行的技术来选择,技术采用的种类、多少也完全由师生自己来选择。另一种理想状态,“技术应用有层次地递进”,就像成人学课件制作技术,先练习基本规则,然后再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扩大、提高、递进。其实,我们日常遇到很多应用技术都是针对现实问题不断提高的,而不是先完全学好、准备好再去做的。
不论是什么内容,针对的方向如果是应用的、发展的、开放的,就容易化被动为主动,不论它多还是少、难还是易,都会更有层次地帮助学生去认识与应用。
● 教学行为由被动到主动,体验内力化境
目前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被统一的教学评价方式主宰,尤其是被高考、会考等考试模式所制约,即受“统一的要求”而限制。由此,影响到学习内容的取舍、练习形式的选择、课堂评价方式的采用等。也因此,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局限于操作模仿表层,甚至只是浮于记忆名词和操作步骤,让学生失去对技术掌握的内在动力。
首先,我们看一个小小的例子。让学生把彩色照片制作成复古风格的黑白照片。不论是选用哪个图像处理软件,包括用Word或PowerPoint中的图片工具栏,技术很简单,操作也没有障碍,考查方式多数是选择操作、模拟操作步骤,所以教学也就局限在这一境地。但是,当我问学生一个简单问题:“这样处理的照片,它是灰度照片还是黑白照片?”回答灰度照片的只有不多的人,能够真正区分灰度与黑白的就鲜有人了。
然后,我们来看目前各地的一些课堂教学,当然不包括公开课这样的展示课。比如,学案导学,已经不再是“导学”,而成为“导考”,开始即上节回顾或课前预习,填写名词、罗列操作;然后,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回答问题,诸如“文本加工常用软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落的对齐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确是“有效教学”,但是它是针对考试有效,对学生技能提高意义很小,甚至因为需要记忆这些所谓的知识形成了被动心理与被动行为,很难主动学习。又如,课堂探究,已经不再是对未知问题的探究,而是参照会考机制探究考试的操作,如“如何设置背景图片”、“如何插入图片”,探究变成一种被动的机械重复,根本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由此可见,完成教材内容模仿的课堂多,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索点内容的少。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如课时少、学生难以管理和各级部门考评等诸多原因。结果是,广大师生磕磕绊绊地奔跑,哪里还有工夫喘口气?哪里还有自由去思考问题?
要架构自由的、主动的、人本的学习方式,目前状态下似乎成了无法完成的理想。其实,只要换一个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化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影响“教学成绩”,甚至会更好。当然,这在较短时期内可能有风险,但是坚持半年,效益必然显现,对此是有成功案例的。例如,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些重要环节或关键问题制造让学生主动探索的环境。比如,在教学中我们遇到教学资源的发布,或者需要共享成果时,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让学生一起做资源共享的方案并实施。也许有学生只选择一种方式,但是人多了必然会选择更多的方式,如公共邮箱、网络优盘、QQ空间、论坛、FTP、网上邻居等。教师只需要抛出问题,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寻找技术、解决问题,并且需要大家的一起交流与配合。比如,FTP、网上邻居等涉及测试,由此对操作系统、网络等技术进行综合应用,并且还可能因为软件版本、存储结构等技术问题出现困难,更有利于实现真正的探究,成长学生的才干。由此可见,技术的学习如果有“真正需求”更易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生成学习的内在环境,让学习得到动力,让主动形成氛围,让成就感化出生机。
实际上,关于课堂教学、终身学习等都涉及心境问题,包括兴趣、情绪、内容、环境、行为、模式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心理和效果,而我们却在有意无意中制造了更多的不良因素,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应付。虽然,在这里我们还仅仅在探讨课堂教学内容、方式中产生的被动,试图寻找的也是基于课堂教学内容和行为的视角更换,但是由于心境必然还涉及师生的个体、集体的多种因素,它与课程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