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他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什么?我的孩子在计算机系读完大二了,居然连VisiCalc都不会用。”李开复当时回答说:“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后仍然管用,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项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怎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VisiCalc是二十年前非常流行的应用软件,可在今天已经几乎没人听说过了。这个事实印证了李开复当年所说的那段话的正确性,在计算机工具的学习上,“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当然,大学计算机系本就不是教学生流行软件的地方,这与我们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并无可比之处。但在李开复理直气壮地回应:“大学里应该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而不是学习像VisiCalc那样一个个具体的工具”的二十年后的今天,却仍有为数不少的信息技术课堂陷在一个个“VisiCalc”里不能自拔,看不清学习技术的方法何在。
在这类信息技术课堂里,学生总是在不停地学习一个个软件、工具。同样的教学场景在不断地重复着:教师把某个软件的功能详细讲解、演示一遍,然后再让学生练习一遍,难怪有人称之为“微软培训班”。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学生到头来学到的不正是一个个“VisiCalc”吗!
那到底教给学生什么才能让他们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而不是只学会了使用一个个孤立的软件呢?我想这正是需要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去解答,而目前又注定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众多的技术类著作中,李乐山的《人机界面设计》给出的回答就颇具启发性。
先让我们反思一下,在上面的课堂里,我们都教给了学生什么?无非是一些名词、概念、定义、规则、操作步骤罢了,而这些内容的更新、淘汰速度是最快的。在《人机界面设计》中,作者将这类内容归结为陈述性知识。并毫不客气地说:“要掌握陈述性知识,你可以看书、听课,有了陈述性知识,你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问题时,你会发现书上写的、老师讲过的东西你都知道,而你想知道的书上几乎没有,老师也从没讲过。”在作者眼中,真正能做到举一反三,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的知识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过程性知识。作者也对过程性知识给出了一个笼统的范围,即过程性知识包括思维过程、行动过程、推理过程、实验过程、设计过程、设计思想等。
其实,我们更关心的还是信息技术课中究竟哪些属于过程性知识。以Word为例,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教给学生完成某一综合任务的策略(而非具体的操作步骤),如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的设计思想,功能设置的背景依据,Office软件的共通之处,等等?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信息技术课如果总是教给学生只有三五年价值的东西,课程的前景恐怕就令人堪忧了。居安思危,“微软培训班”式的教学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