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的新形势,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传统语文课上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因此,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运用多媒体、录像、投影、录音、音乐等电教媒体,以其直观形象、动态性等特点,可以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往往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成为文字教材的延伸,升华,并可优化整体教学效果。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创设所需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一上课,播放比较哀伤的音乐,再加上动情的导入,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的意境中。学完课文后,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学生全都沉浸在对邓小平的赞美与怀念之中了。同时,电教媒体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引起学生注意,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声、画同步,视、听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能使教学形象化,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把对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更直观地去感知、去理解。
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对学习有激情。语文本来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但应试教育却使学生感到语文索然寡味。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也就是所谓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能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教学《梦圆飞天》时,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②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叶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③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④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到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了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可见运用电化教学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势必会提高学生的知识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将可能增加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
运用电教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知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像、投影、电脑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以《秋天》一课为例,教学中教师运用自制的课件,让学生欣赏:在美妙舒缓的音乐声中,一幅幅金色秋天的美丽图景呈现在学生眼前,湛蓝的天空,金色的田野,铺满落叶的公园小径,充满笑声的菜园、果园;动物们在准备过冬,人们在忙着收获……学生眼观迷人的秋色,耳听优美的乐曲,审美情趣得到了提升。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以此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其有豁然开朗之感。《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动画,将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这里电教手段的独特优势使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由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和充分利用好电教媒体,让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