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当今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科教学当中,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把声、图、像,文、情、境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因此,将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需要的教学理念,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分担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经验,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而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就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直观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全方位地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例如,在《拉萨的天空》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显示拉萨蔚蓝的天空,朵朵白云,雄伟的布达拉宫,再播放《青藏高原》乐曲,学生一边听着乐曲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就会完全陶醉;这时,教师再加以适时引导,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教学。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课堂教学有了良好的开端。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新颖的情境,释疑解难
情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形、声、情并茂。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而小学生限于生活经历和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例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学生很少有人去过卢沟桥,对卢沟桥也知之不多,借助多媒体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通过多媒体图Nxdkp0LrMiI+voPtXQMAdXUfVA1htYmYRiLwW6CakCk=片,学生就会看到卢沟桥的雄伟壮观,卢沟桥上狮子的形态、大小就会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自然地解决了理解的难度。
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是一篇景点介绍的说明文,主要描述了浙江杭州的著名风景区西湖的美丽景色。但是,课文中所提及的那清澈的湖底、秀丽的湖面、童话般的仙境是许多学生未曾见过也难以想象的,如果在教学中只出现课文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时,如果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能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和强大交互式的特点,向学生展示杭州西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变革和著名景点,刺激他们的视、听觉神经,让他们领略到西湖的无限风光,就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远不能达到的。
应用多媒体技术拓宽视野,开发潜力
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多媒体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可为语文教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从而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有利于将课内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如《钱学森》一文,课文讲到钱学森回国在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学生可搜集有关资料,但是,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发射场景及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情景一展示,学生就会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自豪感,同时,也会感受到钱学森不愧为“两弹之父”。多媒体教学唤起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开发了他们的潜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蓬勃发展,使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收益。因此,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优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小学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积极探索,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