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带来了教育现代化的一场革命。它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用动态的音、形、画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利用多媒体,吸引参与
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投影将教材中富有说服力的数据、图表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如教学《东方雄鸡》一课时,就可以利用投影将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国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陆上疆界长2万千米,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东方大国,国土辽阔。在教学《我们共有一个家》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图片,可以为学生展示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再点击鼠标,大屏幕上显示了文字资料,有“地球之肺”之称的南美亚马孙原始森林所遭受的毁灭、内蒙古阿拉善草原的“三大杀手”、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情况及挪威政府保护雷鸟的方法。让这些事实“说话”,告诉人们保护物种、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
巧用多媒体,激励参与
1.加强课外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面向社会,依靠社会,接触社会。教学中开展有益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如教学《走进商场》一课时,我鼓励学生人人参加,课前收集食品包装袋、瓶。活动一开展,学生就忙开了,有的跑商店,有的穿梭在自选商场,有的向亲戚朋友、邻居索要用过的包装袋、瓶等。各种各样的食品包装袋、瓶应有尽有。课堂上我随即抽出几个同学同样的包装袋,然后问:你的食品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袋?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同样的食品,价钱各异。当即我结合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几道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去商店买东西为什么要货比三家?应该怎样买东西?请你谈谈买东西有什么诀窍。问题一提出,学生像炸开的爆米花,发言非常踊跃,各抒己见。从商品的价格谈到商品的质量,从商品的质量谈到商品的包装。最后在教师总结提示下,学生懂得食品包装袋上应该有生产厂家和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还应该有卫生许可证和防伪标志等。通过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常识,还增强了这些小消费者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
2.加强实践活动
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也离不开社会。因此,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就应该加强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遭到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北京遭受沙尘暴袭击后的有关图片,学生看得非常认真,并不时发出叹息的声音。我马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造成北京沙尘暴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白,长期以来,人们对地球索取多,保护少,为了眼前利益,人们滥伐森林毁林开荒,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敲响了我们环保意识的警钟,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呢?为此,我们举行了一次“环境保护”知识竞赛,使学生懂得人类如不保护环境,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还向全校学生发起“为保护身边环境做一件实事”的倡议。通过开展这种活动,同学们一致表示:只要我们从现在和身边小事做起,从保护身边环境做起,明天就会以舒适幽雅的环境迎接我们。
实践证明:只有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并运用多媒体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获取的知识就会远远超出在课堂上灌输的这一点点。
运用多媒体,主动参与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综合课。重在培养小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初步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认识,培养了能力。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氛围,指导学生亲手制作、收集媒体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达到了丰富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如学习《江南鱼米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江南的图片,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江南水乡的知识。我让学生当导游来介绍江南鱼米之乡、古镇风采及江南新貌。在课堂上,小导游们绘声绘色地介绍,游客们听得有滋有味,再配以动听的乐曲,学生好像置身于水乡美景之中,好像真的来到了江南,领略着美好的景色。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获取和分析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创造教与学的愉悦环境,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