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步入人们的生活。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无疑也为我们聋校的数学教学带来了一丝“生机”。基于聋生的特殊性,聋校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则要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注,促使人们去探索、去认识,从而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就数学教学而言,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和作业产生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机会和条件去引导和发展学生健康有益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大家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激动了。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毫不犹豫地选择迎接挑战。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地“为树治病”,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根据看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再跟你的好朋友说说。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不经意间走入故事中,积极展示他们的智慧,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合理借助,化难为易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数学的抽象性。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可能较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而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聋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化难为易。
例如,《千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聋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首先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到市三中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课件演示):从沙坑到操场最前端有100米,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100米是1000米?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是多少米?(200米)来回走5次又是多少米(1000米)?并通过调查录像(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会有1000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及时有效的反馈,让学生有更加感性和深刻的认识。
培养创新,发展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革命,因为它始终调动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产生了30多种拼法,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小山……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创新意识,还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
源自生活,回归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地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例如,《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了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如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回家的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地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无疑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