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整合例析

2011-12-29 00:00:00石佐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8期


  上学期,学校教科室大力倡导师生共建学科知识结构,笔者从中受益匪浅。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就是对所学的知识重新组织和构建,通过对照比较寻找联系,将彼此分散、彼此分割开来的知识进行迁移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现就本人在利用多媒体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整合的一点做法举例说明。
  定理: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时,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这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正确命题,可当成定理使用,它把平行线性质的3条定理和平角的定义及“对顶角相等”定理统一起来,联成一体。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理解记忆并应用。
  上面的定理包含下面3种情况(如图1所示)。
  在情况(1)和(3)中,∠1=∠2;在情况(2)中,∠1+∠2=180°;
  3种情况,都是O′A′∥OA,O′B′∥
  OB。在情况(1)里,当O′A′边所在直线向左平移和OA边所在直线重合时,恰恰是“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2所示)。
  在这里,这个定理成为了“平行性质定理1”的推广,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特例。
  同样,在情况(2)和(3)里,当O′A′边所在直线向左平移和OA边所在直线重合时,定理就变成了平行线性质定理2和定理3。即“两直线平行则同旁内角互补”和“两直线平行则内错角相等”。
  
  这样一来,这个定理便囊括了平行线性质的3条定理,平行线性质的3个定理不过是这定理的3种特殊情况;在课本中,先学习平行线性质的3条定理,再到后来学习这个“定理”,并且是用平行线性质定理推导证明出这个“定理”。这个先后顺序,又恰恰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特殊到一般。
  当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这种自觉程度之后,再使学生回过头来审视,平行线性质的3条定理是不是也有渊源呢?它们是不是也是某些特殊情况的推广呢?
  继续运用多媒体演示,在图2中,把∠A′O ′B ′沿AO平移,使O′和点O重合,到图3时,这正是所讲的“角重合的定义”。
  如果把刚才的演示倒过来,我们发现:平行线性质定理1“两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成为了“角重合定义”的推广,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特例。
  同样,平行线的性质2“两直线平行,则同旁内角互补”成为了“平角定义”的推广;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则内错角相等”成为了“对顶角相等”定理的推广,而后者则又都是前者的特例。
  这样一来,又出现了和前面的总结完全相同的情形:平行线性质3条定理,包括了“角重合(相等)定义”、“平角定义”、“对顶角相等”定理,是它们的推广;而这两个定义和一个定理,不过是平行线性质3条定理的特例。
  综观以上两个阶段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演示,是站在系统的角度,运用“运动”的思想(平移∠A′O′B′使得O′A′到OA边所在的直线上,又使O′B′到OB边所在直线上),寻找到定理和它以外的事物的联系,完成了使这总共7个定理、定义浑然一体的伟业,实现了知识越多反而越少的追求,学习了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
  根据这个发现,当我再教到这里时,我就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跨年级和章节进行知识整合,解决2个定义和5个定理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老师的课堂也做到了马新兰教授所说的那样:“新课不新,旧课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