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使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享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适当开展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只能将图像在黑板上慢慢地给学生画出来,学生很难知道函数图像形成的真实过程,同时也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因而学习过程非常抽象和乏味。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轻松地看清图像形成的真实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虽然在很多数学教学中,并不需要大量多媒体的使用,但是,我要指出的是不需要大量多媒体的使用并不等于不使用多媒体。
比如,学生了解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后,教师可以适时出示一正方体,让学生帮助小蚂蚁从正方体的点A处如何沿正方体的表面走最近路线到达点B。教师就可以通过Flash,将正方体展开,利用动画逼真演示出小蚂蚁的各种行走路线,让学生找到最短的路线,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连接这两点线段的长度就是最短距离。
又如,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需要演算验证的地方,对于一些简单的运算过程,我是不赞成使用多媒体手段的,因为这些都需要通过学生动手运算来完成。但对于一些特殊运算,例如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如果利用量角器一个一个角去测量,会浪费很多时间,且不具有一般性。但如果利用几何画板做出软件,移动弧上的点,圆心角和圆周角能取到0°~360°之间的任意值,且测量工具会立刻测量并显示出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度数。这样,可以节省许多时间放在发现规律和重要知识上。
让学生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适时尝试网络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一些已经建成校园网和已经联入互联网的学校,数学教师已不再是获得数学知识的唯一知识源,学生通过访问网络上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网站获取知识,通过参加BBS,互发E-mail等形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教师就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数学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就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阐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又可及时借鉴他人的意见。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传统教学的交流点限于师生之间,交流方式限于语言交流。网络教学则打破了时空界限,所有上网的教学参与者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流,特别适合课外的一些辅导。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引入使交流的形式多样化,除了语言,还有文件、数据、图表、图形、图像,为深入广泛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方法和渠道。网络还提供了共享性的学习界面,可以使多名学生同时在网上交流,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广泛而频繁的交流既可彰显学生个性,又能培养学生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协作精神。教师则可以利用课前检索出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启发学生的思路。也可以在预先制作的课件中划分出不同的范围和层次,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最终通过综合大家的研究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初一数学“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中有“正方体截面”这一内容,在讲解难以准确描述的时候,就可以引进信息技术。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在直观中领悟,激起了他们更大的求知欲。通过信息技术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利用网络资源,延伸课外阅读
新教材每一章节都配备有课外阅读材料,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普遍被教师遗忘跳过,被学生轻视忽略,其实这部分内容是很好的课外“教师”,但是提供这方面的书籍却并不多见,所以我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例如:“葭生池中——今有方池一丈,葭生池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这是我国数学发展史上著名的“葭生池中”问题,这样的问题涉及语文和历史,学生觉得新鲜,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去找类似的材料,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真有用!
数学家们总是用他们的思想眼光来审视出现于数学研究所有领域中的抽象目标与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进步已经使得这些模糊、主观和只能在头脑中想象的抽象的对象、目标、过程变得很容易理解,也就是用精确、客观和其他人可以共享的可视化来表现、演示,从而使思维及过程视觉化。数学对象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表示、展现,从而使人们对数学对象产生新的认识,由静到动、构形、成形,进而进行操作、实验。所以强调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认知习惯和身心特点等前提下,以信息技术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数学主题活动,努力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在“教学做”三合一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