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开展合作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及其提供的师生互动平台,远非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所能比,故而信息技术是进行探究性历史教学的理想工具。我们应该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充分发挥它们的资源优势,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性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优化高中探究性历史教学
(一)利用网上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历史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探究活动。
而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有生动的图片、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了丰富素材,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的感官接受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地去想象、思考、探究,最后解决了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新的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这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探究性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那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优化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信息技术与高中探究性历史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理想地完成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历史教学模式,现在就以高中历史的《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教学活动为例予以说明。
(一)精心备课,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我校高一学生学习基础比较一般、课堂需要趣味性的特点,我从教材、教学工具书及网络上搜集了大量有关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的资料片段,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等,并将这些材料制作成一个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网页课件。上课伊始,学生一打开课件,呈现在眼前的就是有关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的历史画卷,学生通过具体场景的感受,缩小了与这些已逝去历史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带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
(二)呈现任务,自主探究
在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可让学生点击“探究学习”栏,了解这节课所要达成的任务:①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俄国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客观条件分别是什么?③阅读课本概述俄国无产阶级是经历了哪些艰难斗争过程才夺取革命最终胜利的?点击“相关材料”、“更多材料”栏,看二月革命、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等思考。 ④总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进行独立思考,发现新问题,获得新认识。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后,要引导、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主探究,争取自己得出结论。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个体探究的基础上,应用BBS论坛,组织课堂讨论:①俄国十月革命有什么特点?②比较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③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有哪些影响?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同组的人就本组的任务和问题从互联网上搜集资料,在BBS论坛上展开讨论,再由他们推出一人将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后上传到教师电脑上来。
(四)成果展示,激励评价
将各组传来的结论在BBS论坛的“成果展示区”内展示出来,先让学生对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活动中的态度、表现、成果等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对本组和别组的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教师再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性的评价,重点是激励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恰当地指出学生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五)延伸课堂,完成探究成果
在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可以继续利用课外时间,通过BBS论坛、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后采取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表现出来,如小论文、历史小报或者电子作品。教师将其中的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上或互联网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或鼓励并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整理成论文投寄到报刊上发表(或者是通过网络发送到报刊的电子邮箱上发表)。
信息技术与高中探究性历史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合理定位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性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通过自身的角色扮演来实现的。教师头脑中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要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必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景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等。
(三)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探究性教学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时刻坚持信息整合技术为探究性教学服务的原则。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不应该以机器唱主角,电脑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注意信息技术使用的适度性。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应该也必须认真掌握和实践,把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与高中探究性历史教学整合起来,改变传统历史课的灌输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享受到快乐,在学习中感悟到历史的价值,最终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之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