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心法与例文法的探索与思考

2011-12-29 00:00:00彭寿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8期


  中心法
  
  以课文为教学的中心,即课文中心教学法,简称中心法。其结构为三部分:一是大量引入相关内容开头,为课文的学习做充分的铺垫,就像是走向桥头;二是上课文,就像是在过桥;三是写作文,就像到了桥的那头。这样的教学法之下出现了许多优质课和特级教师,例如,特级教师于漪教学《春》,她的步骤是:1.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2.学生朗读全文,学习全文;3.写一篇抓住景物特点的文章。
  徐金海、金正杨这样评价于漪老师的课文前铺垫:“感情真挚,知识丰富,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吸引了过来,使学生张开了求知的眼睛,恨不得马上闯进《春》的景色之中去浏览一番。”
  这种教法产生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生都积极爱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刻苦努力。教材是按文体分类组成单元,思想内容比较分散,考试一般都考的是课内,不考课外,所以学课文前铺垫,讲课过程条分缕析,课后加深加宽,巩固提高,突出掌握课文的“双基”,把课文学深、学透、学全、学牢,就能上中专大学包分配。因此这种方法实践起来比较顺利和有实效。
  
  例文法
  
  随着课文中心法的广泛持续使用,人们普遍感到沉闷的空气有待打破,例文法就开始倡导和推行。其结构也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直接学课文;二是迁移到课外;三是写作文。这种教法也产生了许多优质课,出现了许多特级教师,他们大都运用例文法组织教学,尽量缩短导入课文的时间,迅速学好课文,课外运用于写作。
  中心法和例文法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思考
  中心法强调以课文为教学中心,慢慢会使教学变得沉闷。例文法重点要选好例文,教好例文,还要有充足的补充。因此,教好课文又不能把课堂变得沉闷,而且有足够的材料补充学习又不能让学生对学习减少兴趣,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做到两者兼顾。因此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教学,课外还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中心法教学中的运用,让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固有的教学基础上达到最优化。在重点讲解课文(也可以是精选的例文)中,利用多媒体构建一种新颖、重方法、促思维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生读课文、老师讲课文,老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的僵硬局面,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心法和例文法找到了结合点,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模拟再现生动的生活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受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受到感染。比如在教学“多彩的四季”系列文章时,可以以《春》的教学为例,在悦耳的配乐中进入春的意境,采用范读、配乐生读结合的方式,讲到相应的部分依次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先在兴趣上做到吸引学生,课文语言、内容的学习和讲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再补充一些课外季节类文章的阅读,同样配以图画和音乐,在听觉和视觉上先吸引学生,学生不会不对要读、要学的内容感兴趣。在课外迁移写作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一段景色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在感官上接受刺激,再进行写作练笔,自然也有话可说、有感可写。在本单元整体教学时,从信息技术方面做些课外补充,也可以弥补文体单一的不足。那么这时例文法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时代是发展的,课程标准是变化的,教材和考试也是不断改进的。但语文是文章的集合,人文性和工具性犹如人的灵魂和躯壳不可分割。如何能让学生乐学多收获,多提高,是一个经常遇到的课题。因此,优化教学模式成了我们思考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技术为切入点,吸收中心法与例文法的优势,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融入新的语文教学元素,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兼顾了常规课和观摩课的上法,笔者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中心法和例文法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积极与时俱进,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运用现代化工具丰富教学手段,就会形成和优化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扩大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继续上学深造或者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我们语文教师感到劳动后无比幸福,从而更加积极、稳步地向前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