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电子电工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多媒体技术以其大容量、全兼容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各种教学信息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境,无论是概念的引入,还是对一些客观的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计算,都需要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对职校生来讲是枯燥乏味的。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载体,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音、音乐等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对许多现象加以形象描述,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电容器这一章节知识前,为了使学生对电容器这一基本电子器件有更深刻的印象,可以使用软件制作片头动态文字和各种有动态效果的电容器动画,再结合电容器的教学录像片制作的课件作为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学生们一下子就被精美的动画所吸引,激起了他们想深入了解电容器结构与工作原理的欲望,在此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们在整堂课过程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关键处,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的“放大”作用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不可见或可见度很小,这样很难使每个学生都对实验过程观察清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演示实验的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动画功能可以解决许多用常规手段难以表达或可见度低的实验。例如,磁力线、电力线、交流电信号波形等实验,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提高可见度来优化教学的效果。如《电工基础》课中的磁力线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在平面上进行的,要让学生在座位上看清楚是很难的,所以教师需要采取拿着实验器具让学生看或让学生到前边去看等方法,这样做既麻烦又浪费时间。如果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放大,则既方便又节省时间,效果又好。演示时只需把磁体放在实物投影仪的载物台上,磁体上边再放上一块玻璃板,在玻璃板上撒些铁粉,轻轻振动玻璃板,即可在银幕上看到清楚的磁力线;同理也可以演示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的磁力线现象,既生动,效果又好,同时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密度。总之,一般可见度小的演示实验都可以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媒体的放大作用来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2.利用多媒体的“模拟”作用
《电工基础》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有的做起来很麻烦,所以在巩固练习时或复习时很少有机会重复做。例如,在《楞次定律》教学中,研究金属线圈中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规律时,由于这节课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模拟”演示电流和磁场变化的全过程,就可以使静止变运动、使间断变连续,而且演示的速度可以任意控制。适时地在投影仪上进行“模拟”实验,就能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的“复现”作用
有些实验是在教学中做的演示实验,而另一些是学生实验。在复习时,因时间延长而遗忘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利用多媒体的“复现”特点就可以达到复习的目的,既节省复习时间又提高复习效果。复习课教学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些实验“复现”出来,教师还可以边讲边分析。例如,在匀强磁场中金属线框转动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在复习时就可以播放发电机工作原理动画教学参考片来达到复习实验的目的,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课件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概念和原理经常是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的。但有些物理知识无法在传统的演示实验中予以解决,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
1.弥补时间的不足
例如,电容器的充放电。由于充放电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毫秒,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这一实验。用灯泡的亮、暗来描述。将过程拉长,让学生在脑中形成充放电的印象。
2.探索物理规律
我们可以在充分尊重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物理过程,使物理过程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并通过现象的展示来揭示其物理本质,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例如,在《电磁感应》课题的教学中,电场与磁场的变化过程在实验中是看不到的,如采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模拟该过程,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电场线、磁感线的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过程,变“抽象”为“形象”,其变化规律学生也能够很快归纳总结出来。
总之,在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时空”,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