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1-12-29 00:00:00丁肖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8期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就能够起到较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熟悉教材”是前提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思路。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是关键
  
  只有在教学思路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才能为每一节课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入很关键。精彩的开场白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对各种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进而产生极强的求知欲。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首先利用广播教学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听起课来非常专注,操作时个个都很积极。这样的导入,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情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有效教学方法”是核心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为教材中的每一模块设计一个大任务,此任务中包含这一模块中的所有知识点。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每一课完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结合时尚的、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任务也非常重要。如在教学“自选图形”时,我设计的任务是运用自选图形设计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画。由于学生对这一任务非常感兴趣,因而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很快就掌握了各种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
  (二)任务设计要有层次,要注意渗透方法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一课时,我制作了任务卡和升级卡。基本任务卡是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声音,在设置自定义动画时能加入声音;升级卡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声音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indows中的录音机、超级解霸等)制作多媒体作品。学生制作出了很多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也就是说要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例如,拼音教学可以与拼音输入法教学结合,有利于解决目前学生汉字输入难的问题;小学生口算训练可以与数字键盘的认识运用结合;音乐教学可以与简单计算机作曲结合教学; 美术教学可以与“画图”结合学习等等……还可以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资源,与各学科很好地整合。
  
  “学以致用”是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制定的教学内容上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