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打磨自己的过程,只有把每一次挑战看作是一次打磨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教师才能不断实现“撑杆跳”,不断跃上新台阶。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教师,每次磨课都是成长——反思——再成长的过程。现在我就以高中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选修)》中的“html语言”这节课为研究内容,谈谈磨课后的感受。
要做学生思维升华的脚手架
1.教师的启发要触动学生的思维
问题的设计关系到一堂课的质量,需要反复推敲。如先设计两个简单的问题,检测学生掌握旧知的情况:(1)网页文件的扩展名是什么?(2)网页中的标签有什么特点?接下来设计两个问题是为任务一打下铺垫的:(3)构成一个网页的主要标签有哪些?(4)文字加粗的标签是什么?
标签表示什么意思?这里设计的问题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学生去思考并动手发现。在该过程中“问题”成为不断深入思考的“脚手架”。理论先行,任务紧随其后,教者随机点拨,让学生及时总结,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学生的“问”应是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共鸣
以往的教学课堂一直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总结,这样单一的模式,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容易形成定势。本学期在研究课题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每节课后收集学生提上来的问题,要求针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有感而问。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直接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成熟,效果也越来越好。如在课前整理出本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1)共同的问题:html的拼写。(2)个别学生的问题:在html中,为什么字体有黑色和蓝色?将color更改后,无论怎么改,还是黑色,为什么?
学生的问题结合教师补充的问题导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共鸣,使其更快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而选取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上节课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同学的难点;(2)能起到提纲挈领和总结性作用的问题;(3)新颖的问题题型,设计有新意。采取这种方式效果远远比硬生生的提问要来得好。
3.要在预设之外有生成
课堂中的“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预设、计划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反映到课堂中就是不要怕出“意外”,更不能故意设计陷阱来“诱敌深入”。
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网页语言标签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一段代码让学生去找碴。这个任务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实际操作时大部分同学问题不断,有些问题甚至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因为担心影响进度,所以我只作了个别辅导,还是顺着原来的设计往下讲。这样的课很安全,但也失去了亮点,有时候学生犯错再所难免,若能抓住典型把共性问题简单化,反而能在课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营造课堂中和谐的师生关系
1.相互启发,建立师生及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这里的启发可以是教师启发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启发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启发学生。生动和谐的课堂就是在平等对话状态中实现师生、生生共同探讨、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都有进步和创新。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同样很重要,想要达到课堂的良好效果,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鼓励性的话语、一张亲切的笑脸是必不可少的。
2.巧设任务,让学生边玩边学,有学习的动力
巧设任务是设计除了要注重承接性、符合课堂设计、难度逐步加深、有一定的梯度外,还应该增加一定的趣味性,有时候或许短短的几个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把简单的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替换成入门级、进阶级、高手级这样的闯关性字眼,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而且这三个等级也把任务难易程度区分出来了,“你想成为高手吗?你可以去挑战下高手级任务”,挑战成功的同学会颇为得意地说:我是高手啦!
3.巧施评价,让学生“发”而有度,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与激励,这就需要科学的评价。本课设计的高手任务是:将js.txt中的代码添加到网页的的后面,你能将网页效果中的文字变成你喜欢的文字吗?你还能改变文字的颜色和字号吗?这个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在演示学生作品的时候,应施以肯定与鼓励为主的学习评价。同时还应让其他学生讨论并互相评价,以此来激发他们挑战任务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磨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具备坚定不移的磨课态度——咬定青山不放松
磨课的感受就好比喝咖啡,有苦涩但更有对事物更深、更执著的追求。磨课的过程是痛苦并快乐着的过程。在反复的试教——推翻——再试教——再推翻——最后成功的磨课过程中,有许多的痛苦,但每一次新的发现与尝试却会带给自己成功的感觉。那成功的快乐是别人无法感受的,带给自己的进步也绝对无法估量。所以说,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地、义无反顾地融入到磨课活动中去,喜欢并爱上磨课。因为纵然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或“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