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面向高等院校师范类非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能力的提高,以提高师范生的从师任教能力。
具体来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将目标放在帮助未来教师掌握准备教学的基本素质,即如何完善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服务——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学习者服务——提升学习者教学设计素养,为教师服务——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过程设计有关的情境的设计、任务的设计、资源的设计、教学顺序的安排、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预期、预期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必须在教学准备阶段完成。上述准备活动在现代教育教学环境下,技术手段的参与必不可少,但作为教育者必须明确,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方式方法即完成教学过程设计所需的“表”,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就《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而言,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技术促进教学理解的能力以及在技术使用过程中有效参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原则的能力等,才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
一言以蔽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学习者所掌握的不是单薄而支离破碎的技术手段,而是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滋润下的教学过程设计方法。
教学现状分析
以笔者从教的郑州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为例,结合笔者课程教学体验,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技术传授型课程教学主导
郑州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第六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学习者已接受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课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操作类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还选修了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素材处理类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教育教学所需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第七学期是学生教学实习阶段,学习者将走进中小学,深入一线课堂教学,实践学校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第六学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为学习者理论和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可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完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体系的构建。
但不乏有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理论和技术分而教之,理论的讲解不能很好地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显得空洞乏味,同时给学习者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应用震撼力有限。在课件制作阶段注重课件制作技巧的传授而忽视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学习者感慨技术带来的缤纷效果的同时却很少能将其与教学课件的制作相关联。《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需要全新的操作手法和灵活的处理技巧,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具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无法企及的特殊效果,教师必须在传授技术的过程中时刻牢记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并应明确指出该效果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所遵循的教学原理或基于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而采用此技术方法,这样学习者所获取的才是“教育技术”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也才能很好地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和师范教育特性。
2.学习者理论指导技术学习意识淡薄
新奇而视觉效果良好的事物易吸引个体的注意力,《现代教育技术》课堂也同样如此,课件制作的特殊效果的确令人耳目一新,甚至上课心情为之一振,学习者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课件制作技术的学习上,而忽视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每个教学课件都有一根贯穿其中的主线,找出好的课件的主线并明晰其制作思路对学习者课件制作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大有裨益。但很多学生固守在机房上课就是计算机操作的理念,对教师讲授的教育教学原理及课件制作理念的分析不以为然或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根据教学案例制作课件时,课件好似技术手段的堆砌,令人眼花缭乱而收获甚微,更谈不上辅助教学以优化教学过程。
3.学习者技术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就笔者所从教的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社会与文学方向学生而言,学习者普遍存在这样的疑虑:课件制作的操作性步骤听得真切,却在自主练习阶段感到茫然无从下手;根据教师所给练习步骤成功实现演示效果,却又在实践过程中或根据教学策略确定的某元素表现方式找不到相应的技术实现方法。总而言之,一个学期下来,由于教学时间和实验课时有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有关课件制作的软件涉及PowerPoint、Flash及Authorware三种,有些教材甚至更多,因此也从客观上造成技术学而不精、学而无用的尴尬局面。
据往届学生教学实习的表现来看,学习者能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但辅助手段却过分依赖课件,自制教具的开发成为教学领域的薄弱环节。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课件表现形式过于单一,界面布局华而不实,不能根据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需求灵活选择有效的技术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需求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重点在于帮助学习者构建理论指导技术应用的现代教育教学设计理念。学习者掌握技术的同时必须建立在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否则技术的应用将流于形式而失去教学意义。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不应是单纯的理论讲解和孤立的技术传授,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为本,以现代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如资源的搜索、素材的处理、演示型课件的制作、动画型课件的制作、交互型课件的制作等为线,以中小学优秀教学课件为模本,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提升未来教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素质。
1.教学核心模块设计要有针对性
根据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未来教师的必备教学技能。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核心应围绕学习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的提升。
因此,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现代教育技术》的讲解应以多媒体手段的中小学教学应用为核心,根据教学进程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熟悉教育教学理论阶段应以典型中小学课件为例展开理论的讲解,以实例为模板深入浅出和有针对性地与学习者交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中如何融入教学理论的指导,如何辅助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有理论指导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实现有意义的辅助。课件制作软件学习的初期,在教学设计阶段应根据本节课所授技术手段搜索有代表性的课件,教学辅助课件中的技术效果更具有说服力并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处于应用状态的技术给学习者的技术应用打开了想象和发挥的大门,与单纯的技术传授相比,学习者的接受度更高。
2.把握情境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情境的有效安排是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学习者学习潜力的有效手段,情境的安排必须以教学内容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情境设计的多样化。
通过情境设计为学生创设一个完成知识建构的有效环境,实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由此可知情境设计是为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而设。所以,情境设计不能只是简单的导入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者能融入情境找到学习内容的切入点和重心才是有意义的情境。
从激发学习兴趣的角度考虑,情境设计不应简单停留在调动学习者学习情绪上,只有当学习者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内容上而不是单纯地对情境所描述事物或参与的过程本身感兴趣时,情境才是名副其实地起到了导学的作用。所谓情境导学,犹如通幽的曲径,虽未直接达到目的却在迂回反复中渐见成效,为探究的过程平添几分意趣又不失科学研究的严谨。如果我们的情境设计只是博学生一乐,所谓的调动或活跃课堂气氛,我们的情境就沦落为俗气的小丑而放弃了科学的大气和求知的严谨。
3.教学方法设计的多样性
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使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学科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需要的是经济的讲解、演示和训练,而不是高成本的试误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枯燥乏味的讲解和练习,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完全可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趣味性和交互性。理论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既增强了课堂吸引力又能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出发帮助学习者搭建理解的脚手架(如多“媒”体课件的功能与 “媒”婆的类比);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技术实现不一样的课堂表现力(如狐狸和乌鸦课件的对比),直接而又生动地使学习者明了该技术的教学功能;枯燥的技术利用身体语言表现其操作过程(如PPT动画制作与舞台表演相结合),加深了学习者对操作步骤的理解,避免了听得明白而做不到的无奈。
4.加强课程实验设计
实验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是学习者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主要途径,因此好的实验设计能有效缩短学习者从学习技术到掌握技术再到应用技术的过程。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及学习者的反映,好的课件制作实验应走向中小学教学课堂。根据专业不同选择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按照教学案例设计需求与学习者一同分析为实现教学策略的安排应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表现手段,采用此实现手段的优势在哪里;并可以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不同课件制作框架以引导学习者有针对性的思考,在思维碰撞中逐渐理清课件制作思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教育教学理论同技术实现建立良性关联,解决理论与技术相脱节的问题,同时还能提高学习者主动在教学设计中应用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小结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传递给学习者的是将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实现的方法和手段,在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对师范生未来从教生涯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促使师范生掌握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知识和技能,为从教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