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生命有了绿色而变得生机勃勃。小学生绿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实践为手段,通过师生一同亲近自然、聆听生命物语、感知生命、体验生命历程、对话生命、感悟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实践活动。
绿色生命教育的实践
(一)物质载体——浸润绿色生命教育文化的高雅质感
学校是一个“育雅”的地方。它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这应该是教育追求的永恒的目标和最高的境界,它永远具有鲜活的生命。学校就是要成为一个师生优雅学习生活的高雅之地。今年我校将迁入新校,又恰逢学校百年华诞,在这新的起点上,学校提出“学生文雅、教师儒雅、学校高雅”的办学总目标,这是我校将百年的办学积累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完美结合的产物,也是我校推进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
建设高雅学校要体现出学校的价值追求,重视物质校园和精神家园同构共建,形成与“绿色生命教育”相匹配的和谐的人文环境,我们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注意依托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科学构思,精心设计,努力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我们本着立体与平面结合、乔灌结合、庭院景点与花草树木结合的思想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我们完善公用和基础设施,设置自然与文化景观,突出以服务师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强化全方位育人功能,凸显陶冶情操的审美功能,打造舒适、美感的高雅校园。努力让每个进入学校的人感受到学校就像个绿色生态园,走到哪儿眼前总显现着那抹绿。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绿的室外环境与师生携手创造的室内绿色环境相互辉映,浓浓的“绿色”氛围,不仅给学校贴上了鲜明的文化标记,且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浸润着绿色生命的质感,从而彰显着教育的灵性。
(二)精神载体——形成独特的绿色生命教育风格
1.调查地域文化,汲取生命成长元素
学生身边的文化,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与吸收,而高新区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因而地域文化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资源库。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通过翻阅资料、访问、实地调查等途径来了解、调查地域文化,然后用手抄报等方式向其他同学宣传枫桥文化;另一方面,教师有目的地收集地域的历史文化,通过校本教材呈现给学生。
2.形成校本课程,扎实生命成长基础
我们反复学习生命教育理论,确定校本教材以“生命与自然、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关怀、生命与责任、生命与志向”为横坐标,以“绿色校园、安全、心理健康、感恩、珍爱生命、地域文化”为纵坐标进行编写。(见表格)
为了用好校本教材,我们就教材的编排和实施充分听取了全体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几乎所有家长对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都大加赞赏,并寄予厚望。为了扎实推进校本教材《生命如花》的实施,学校广纳教师教学智慧,认真编写了《生命如花》教师教学用书,对每一课时进行教材分析,提出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同时,我们制定了《生命之花》校本教材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将此课程纳入综合实践课程,规定单周上校本教材《生命之花》。学校还成立了校本教材备课组,要求任课教师认真参与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结束,我们开展校本课程优秀教案评比。
3.关注网络环境,构建生态课堂,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学校每年举办“尝试杯”生态课堂赛课活动。活动以构建“生态课堂”为主题,旨在希望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其面对的问题。为了强化生态课堂的建设,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做了调整,强调以学生呈现的状况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课堂上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3种状态,即参与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学习达成状态,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与绿色生命教育的融合点,让绿色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态课堂”的打造中,我校教师特别关注网络环境下开放与个性化课堂的构建。广阔的网络,让学生挣脱了厚重的枷锁,投入了缤纷的信息王国,世界就在眼前,地球任我遨游,信息凭我取舍。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学习兴趣空前高涨,主动发现与探索知识的渴求洋溢,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决心异常坚定,思维活跃,观点丰富,想象创新的翅膀迎风高翔。课堂成为了充满创意和活力的自由空间、生命舞台。
4.以礼仪教育为切入口,着力师生的生命素养
学校主张“以雅育雅”。即儒雅的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分享对知识、对人生的领悟,最终培养出知书达礼、和谐发展的文雅学生。
学校提出了教师应当遵行的礼仪规范要求,以进一步强化自身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规范要求为形象与举止礼仪、办公与教学礼仪两个方面,具体为十五条要求。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真正秉承“为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
以文雅学生为目标,扎实学生习惯养成。我校一改以往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刚性的要求多,柔性引导的少”的特点,注重把礼仪教育作为切入口,与学生常规管理相结合开展绿色生命教育。学校形成了《学生礼仪规范要求》、《枫小文雅学生童规》。
5.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彰显生命成长活力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医院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宝贵、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读书节指导学生阅读人物传记、开展好书伴我成长等专题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等。
人的载体——提升人文素养
1.为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为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是我校始终坚守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的绿色生命教育意识。人的成长总是从自然生命走向精神存在。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发展也是各不相同的,要允许和宽容生命的个性发展。从生命意识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生命”,而不仅在于传递知识。
精神文化应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心灵的感动中得到教育。近年来,我校不少班级把绿色生命教育与班级文化有机地结合,如以“走好成长每一步”为班级文化,通过“学会选择”、“笑面挫折”、“勇于超越”等阶段活动,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完善自我,彩绘亮丽人生;有的班级以“关爱”为班级文化主题,开展一系列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学会人文关怀,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的班级以“自信、自立、自强”为班级文化主题,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建立自尊、自信,做生活的强者。
2.实现教师职业生命价值
每位教师的目光都追随着学生,教师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善于赏识悦纳、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与每个学生交流沟通,用爱心温暖、感染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信任;教师重视每个学生的潜能,重视其活动的积极性,给他们承担任务的机会与信心,让学生在自信的环境中发展。无论什么活动,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感受、去发现,在活动中老师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建议,完善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成长。
如何在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是所有学校、校长的职责所在,需要校长和全体教师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不断创新。我们始终认为,学校深入开展绿色生命教育不是贴标签,而是一种责任。因而,小学生绿色生命教育要基于校本,要基于课程,要基于学校的文化,要基于课堂。我想,通过坚持紧抓学校发展决定因素,创新学校发展的实力,通过绿色生命教育品牌的打造提升我们的教育品质,就一定可以办出有质量,有内涵,有个性,让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