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1-12-29 00:00:00田永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0期


  【摘要】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现代信息技术大量运用于教育领域,并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体。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物质形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探讨多媒体技术介入教学领域后,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已介入课堂教学,为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利用多媒体学习,能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使学习者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简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灵活多样的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思想和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引起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学习效果实现最优化成为现实。
  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功能
  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类别的材料需要记忆。有的是图像,有的是文字,有的是数字,有的也可能是声音等等。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学习者对不同类别的材料的记忆容量是各不相同的,对于图像的记忆明显超过对于表明物品名称的词语。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主。同是一种材料采用不同表现形式对学生的视觉感受力与注意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本、动画为一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可以使不同的感官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这都有利于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以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据国内外有关专家调查统计,同样的内容,只凭听能记住约10%,单凭看能记住25%,而视听结合可记住65%,而多媒体技术恰是视听结合的有效手段。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
  人类的感知行为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种不同形态。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上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能描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直接把现实世界表现出来。例如,宏观的宇宙世界、微观的物质世界,如果用语言描述,要得到形象的概念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今天的多媒体时代,可以使用模拟、仿真,使内容变得非常直观,容易理解。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适应不同个体在认识形态上的种种差异,从而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学习信息交流的双向化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学习过程,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交互特性,学生利用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可方便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探索路径。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交流。这种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等多向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过程,而学生也可随时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课件设计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把优化内容放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首位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就内容和形式关系而言,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形式要服从服务于内容。
  内容第一的思想要求我们把内容作为重头戏来精心设计。诸如内容的主与辅、顺序的先与后、份量的轻与重、哪些还可以省略、分别以哪些素材建构、有无可能再增加些新知识点、有无可能再创出一种新理论、新观点等等,都需要细心考虑,认真研究,做到千锤百炼。甚至对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和授课效果,都应事先加以分析和估计,以便更加合理地安排课件内容和采取必要的方式方法。
  有的课件制作者不在优化内容上下工夫,而是搞形式,图热闹,赶时髦。把本来可用简明语言说清的问题,分解成许多不必要的枝节,一一配图详解,似乎为了精细,结果使内容变得啰嗦,支离破碎;或使课件变成了说明书和看图识字板。甚至还有小题大做、盲目追求媒体多样化、形式奇特、制作复杂化,把一个小小的问题或一个小小的章节,制作成篇幅冗长、情节繁复的大结构,造成课件知识乏味和形式累赘,这是很不好的现象。
  (二)发挥其形象性、直观性、交互性和两用性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比起只用传统的口述和板书教学更具先进性。它的优势在于形象性、直观性、交互性和两用性。它能够以多种视听信息传输的方式参与教学,增加了趣味性;它能够模拟自然,虚拟事物,演示原本资料,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使教学内容由繁变简,由难变易;它更便于网上传输和远程教学,扩大了教学场地和教学范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学平台。
  形象性和直观性最有助于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最容易加强学习者的记忆力。比如,用动画的形式在地图上表现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和顺序,表现敌我双方进攻作战的力量配备、战场地域和作战方向,不用加更多的解释,就很清楚明了。又如,用视频资料展现事情发生的经过和情景,用图片说明事物瞬间的本来面目,都是非常真实而令人记忆深刻的,这比黑板绘画或以口头叙述要形象和方便得多。
  交互性和两用性更是方便教学的有效途径,它使教学双方有了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控制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的自由,特别是有利于实现和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更值得我们积极研究和开发。
  (三)讲究艺术形式,注重屏面设计
  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我们不仅强调课件的内容和发挥课件的“四性”,还要注重课件的屏面设计。因为,再好的内容,不通过外在的形式是无法进行充分的表达的。而课件形式的优与劣,将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课件形式的艺术品位高,会集中读者的观察注意力,唤起读者的愉悦心情,激发读者的形象思维和灵感,使学习更有兴趣,使联想更加丰富,使记忆更加深刻。要使课件美观大方,必须对所使用素材的颜色、形状、大小及之间的位置关系等,都要加以精心安排,做到合情合理和有助于内容的表现和深化。
  首先,素材的选材质量要精。包括汉字字体使用要得当,图片和动画的选取要具有说明问题的典型性,图像及语音要清晰。其次,屏面布局要合理。其中,文字排版要符合印刷规范;文图大小比例、位置关系要得体;交互界面的内容设置应明晰、合理、方便操作,颜色既要丰富和富有变化,基调又要协调统一;衬加底图、题图,都应有积极意义,采用运动方式应使人感到自然,使用旋转等特技应确因必要,防止多用、滥用和喧宾夺主等等。
  (四)把恰当运用媒体当作制作课件的重要要求
  课件内容的表现,必然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体,这就有个选用媒体的问题。不同的媒体,各有各的特性和适合应用的范围,恰当地使用媒体,会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加显著的收效。例如,使用文字媒体表述概念、定理、公式和定义,比其他媒体更加简要和准确。这是因为概念、定理等理论性的东西,主要靠思想认识,靠逻辑思维和推理,这正是文字的优势。而用文字来说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经过,就不如使用真实的南京大屠杀原始资料视频素材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和更容易激发中国人民的愤恨情感。这是因为真实的南京人民被日本侵略者屠杀的残酷场景,让读者亲眼目睹,比文字更能直接使人看清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和惨无人道的丑恶嘴脸,这里有视频媒体本身形象性所起的作用。
  准确运用媒体外,还要尽量节约传媒信息,使课件简明有效。有的课件不注意这一点,非要为几句话就可说清的问题配加图像和音乐,甚至盲目追求文、图、声、像大全,造成重叠的信息太多,不仅消耗教师和制作者的劳动时间,也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不必要的浪费。所以,有人把这些过多重叠的信息,视为无效信息或多余信息。
  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先进意识的强化,从而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妥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学的现代教育改革新理念,让多媒体这种现代先进教学辅助手段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