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给学生。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理念,应渗透在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教学的各种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唱歌
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歌唱;注意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演唱歌曲的信心;引导学生能简单分析歌曲的风格与特点,把握歌曲的情绪;结合歌曲内容注意歌唱技能的训练,学会用嗓、护嗓;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和集体演唱作简单的评价。
2.音乐欣赏
关注音乐本身,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在聆听音乐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想象、联想;问题设置应具有启发性,做到有效提问。注重聆听习惯的养成教育,把握音乐风格和音乐情绪;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器乐演奏
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培养学生的演奏兴趣和习惯;所选的乐器要简单易学,音准要好;重视合奏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多声部合作的体验;能与合作者交流、分享,并相互评价。
4.表演唱
边唱边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为歌曲编配动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是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是具体的,并容易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让学生自编动作表达。歌曲配动作,是教师对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从自然中得到创造的源泉。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和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要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例如五年级学生在演唱时基本上能不喊唱,会用正确的方法演唱而且基本认识到了气息的作用,大多数学生演唱时也能满怀感情地歌唱。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得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这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或其他原因,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佳,连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视谱都不会,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喜欢,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学不好。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要鼓励他们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情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因地制宜把握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例如,我在上四年级教材中《忆江南》一课时,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施教学。“看江南”环节中我在白板课件中插入了声音及Flash文件,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受到刺激;歌曲教学中使用白板步骤清晰,突出显示工具让学生发现乐曲中的创作手法“鱼咬尾”;页面缩放功能使难点变得清晰、直观,学生学得轻松,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教学的交互性、形象性和有效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鼓励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快乐学习,使课堂教学精彩不断。
总之,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要运用多元化的综合艺术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动静交替,以动态的美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我们要本着站在“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角度,音乐教育教学中应体现素质教育观念,明确小学生音乐教育目标,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体现基础教育观念,打破过分强调专业的学科体系,从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立必要的音乐学习领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与畏难情绪,突出体现音乐教育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