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这门课包罗万象,既有纯美的风光,又有浓郁的情感;既有生活的气息,又有时代的风貌……可是,一直以来,由于教学手段的滞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影响日益明显,成为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助推器。
多媒体为丰富教学内容开辟了大道
高年级的语文阅读课,内容量大面广。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将一个冗长、复杂的故事情节或情感转变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现给学生,增加课堂的密度,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如《月光启蒙》中母亲唱歌谣、讲故事、吟童谣和猜谜语,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利用多媒体图、文、音交互呈现的特点,可以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突破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在教学中无疑具有书本、黑板无法媲美的实效。
多媒体为拓宽学生想象插上了翅膀
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语文教材,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这样单一的教学形式完成,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尤其是当前动画、游戏已涌进千家万户,学生不可能会满足这样的课堂教学。因此,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带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现在,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观。多媒体手段如平静湖面上的一丝涟漪、幽静森林里传出的一段乐曲,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其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产生无尽的联想。既便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又可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还提高了审美能力;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拓宽了思维,丰富了语言。例如,在《九色鹿》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故事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对九色鹿和调达两个形象的特点有了立体的感知,免掉了大量教师空洞、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的“独白戏”,节约了时间,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
多媒体为品悟文本语言提供了依托
有的课文语言优美,用词精巧,描绘的画面如诗一般美好,此时利用多媒体画面与音乐的交融有助于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语言美。如《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泗水河畔的大好春色。我用多媒体展示泗水河畔的春日美景,花红柳绿、绿草如茵的画面立刻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再配上轻快的音乐和清脆的鸟语,让学生朗读文本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比喻、拟人、排比等表达方式的精妙。
多媒体为突破难点架设了云梯
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扰,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光凭文本的语言和教师的介绍,学生对秦兵马俑的特点难以想象,不可能得到全面的了解,也不可能对祖先留下的璀璨文化产生情感的升华。而借助多媒体影像和图片的呈现,学生对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有了直观的感知,赞美和崇敬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的情感也油然而生了。再如《灰椋鸟》一课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学生单单通过文本语言文字是无法体会的,媒体的直观效果使学生从感官上被吸引向心灵上被震撼逐渐地自然转化。随着影像资料的呈现,学生对原本难以理解的“排空而至”、“数百米长的长队”、“浩浩荡荡”等文字有了形象而透彻的理解。
多媒体为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了氛围
感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中介,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准。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仅仅停留在表层,那么这种感悟是浅层次的,不完整的。网络的交互性使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究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学生对姥姥惟妙惟肖的剪纸自然是兴趣浓厚的,能通过多媒体欣赏到各种栩栩如生的剪纸,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由衷地产生了佩服,对文中有关姥姥和“我”之间剪纸所联结的浓浓情意产生的好奇,激发了学生迫切的阅读期待,阅读教学就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习作练习《剪纸里的故事》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它只应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