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

2011-12-29 00:00:00崔丽霞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0期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它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功能,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成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动力。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如在导入《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你能说说你心中的云雾是什么景象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庐山云雾的图片,想不想先睹为快?”这样直入式的导语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啊,故乡》中,屏幕上缓缓出现了这样几组画面:千姿百态的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在画面展示过程中,配上教师简洁生动的图片讲解,学生很快被描绘的美妙景色所陶醉,进入了课文教学的情境之中,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初步领略到庐山的云雾美,把学习文本内容与自身需要、感受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整篇课文的学习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理念,心灵便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依据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鱼们有生命危险?用横线划出。”学生很快就抓住“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句子中“吸干、蒸干、干死”三个词语。但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小鱼被困的艰难处境,我想仅靠干巴巴的说教、体会,学生很难领悟得到;这个时候,我用课件出示小鱼被困的动画:“天上是炙热的太阳,在太阳的照射下,岸边的沙滩上有许许多多的小水洼,里面是正在挣扎的小鱼”,重复播放这一动画,再结合刚才句子中找出的关键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鱼痛苦、难过的感觉。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渲染气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如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课件播放了这样的画面:“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在家家团圆幸福的晚上,流浪在街头。她饥寒交迫,当新年的太阳升起来时,她却已经死在街头的一个角落。”简短的画面,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文的有感情朗读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语文,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它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都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感情。在这种情境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的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为语文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