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高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中小学课堂。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已经成为教学的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建立在有感染力事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以技术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人们在生活实践和认知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的一些不相容、不完满或难解决的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再从中产生思维动力,驱使人们去积极思考,提出、分析、解决问题。“锚”是教学的支撑物,并非教学的终点。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抛锚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使之成为新的学习目标,并在学习小组尝试解决。
如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上课伊始,学生们走入了三角形的世界:桥的世界、自行车王国、起重机城堡、风格各异的建筑……一个个三角形在幻灯片中跳跃着,学生们边欣赏着,边交头接耳:“真美呀!”“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多三角形!”“为什么这些物体要设计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作用是不是特别大呢?”实践证明,这些由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就好像是他们自己发现了这一结论,因而容易长久地保持。
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脚手架”,提高学生信息加工的水平与自我监控的能力
在抛锚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启航人和学生的合作者。当某个人和某个小组需要帮助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搭“脚手架”。这里的 “脚手架”不是指数学知识的本身,而是探索问题和思路的方法。如一位教师在教四年级“相遇问题”时,这位教师运用多媒体动态的立体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方法:在大屏幕上出现了源源和泱泱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准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了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过程。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情境,将“锚”的设计与探索性问题结合起来,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抛锚式教学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一些图片资料或影视中剪辑一些片段,或者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软件自行设计。“锚”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予以呈现,提供了宏观的问题背景。在三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这样的动画情境:花丛里,一只美丽的蝴蝶正在辛勤地采着花粉,一只蜻蜓飞来飞去,旁边还落下一片叶子。这时来了一位老爷爷,他告诉小朋友:“蝴蝶、蜻蜓和树叶是一家子呢!”情境创设到这里,教师及时提出了探索的问题:为什么蝴蝶、树叶与蜻蜓是一家子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以美丽的大自然为背景,以找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为“锚”的出发点,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奠定了基础。
运用网络,围绕“锚”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
课程目标的差异化和弹性是目前国际数学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小学数学新标准也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每个人学习满足自己需要的数学。网络上的资料,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能获得新课以外的大量信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年、月、日的知识,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首先提供了相应的网站,让学生自由地浏览,根据年历卡的内容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学生将“每年都有十二个月,每个月有31天的,也有30天的,每4年出现一个闰年”等知识完整地总结出来,自主地完成了将生活积累知识化、系统化的过程,低时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时网络的刺激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不再满足了,学生兴奋地提问:历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把每个月都定为30天,又方便又好记?为什么年份中有365天和366天之分呢?”……学生围绕这些“锚”,各取所需,纷纷上网查询。这种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发展可能性,体现了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理念。
抛锚式数学教学强调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义的建构,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其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也有了明显的改观,这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