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1-12-29 00:00:00黄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0期


  传统的教学注重书本内容,学生主要是根据书本上的文字来学习的,而由于受年龄、阅历或其他条件的限制,如果仅仅只看抽象的文字,则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及对思想感情的领会。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情境,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理解所学知识。如在讲“咆哮”一词时,就是利用图像及录音,让学生一边观看昏天黑地、飞沙走石、狂风即将吹倒树木的录像,一边听狂风怒吼的录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那就是狂风“咆哮”,并能把这一词语应用到相类似的场合中,不但使学生对词语认识深刻,而且运用自如。再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波光粼粼的景色和月光曲的优美音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音乐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拓宽获取语文知识的渠道
  以往,学生获取知识主要依赖于书本,教师的教学也是局限于教科书,而信息时代,书本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当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广泛应用于教学之后,教师和学生只要敲击键盘、点击鼠标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比如通过《中华在线词典》不仅可以查阅生字、词语及其读音、含义,还可以查阅近义词、反义词、成语、谜语、歇后语、名言警句,一个小小的计算机软件就可以代替一大包的工具书,并且查阅的速度比手工查阅工具书要快得多,准确率要高得多。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可以通过网络解决;写作文时,在网上查找资料,可以摘录优美的句子、漂亮的段落;就连语文课本的全部内容都有相应的电子课本,很多问题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予以解决。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新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解决课本中的疑难问题,为学生铺设到达知识彼岸的桥梁。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技术,可以掌握最新的优质信息资源,更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课文预习富有实际意义。
  变抽象为直观,为释疑解难创设突破的渠道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句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就改变了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声情并茂,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等方面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了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小镇美景,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恬静美丽的小镇,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们完全相信,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必将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步走进课堂,并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