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语文珠联璧

2011-12-29 00:00:00吴长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0期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8课,这篇课文大量运用了四字词语和排比句,用词精妙、句式整齐,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中华情。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对莫高窟艺术比较陌生,缺乏必要的欣赏知识与表象的支撑,形成了与文本对话的障碍。但是网络资源的多姿多彩与莫高窟课文的文字描写遥相应和,是学生与莫高窟艺术对话的最佳桥梁,也是学生情感激发的催化剂。因此,我设立了《莫高窟》专题学习网站,设有“多姿彩塑、瑰丽壁画、藏经洞史”等六个栏目,实施了网络课堂教学,支持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整合点一:巧用网络资源,感悟——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四尊彩塑,用了“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神态安详”这些四字词语。我让学生根据“学习导航”提出的自学要求,边读课文,边看图片,图文对照,充分感受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然后通过现场“小测试”,让学生将图片“对号入座”。 一方面,学生可以自己检查学习效果,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一题答题的正确率很高,源于学生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到文字,直观形象地感受了莫高窟的艺术美,感悟了课文遣词造句上的文学美。
  整合点二:活用网络资源,表达——飞天的万千姿态
  课文描写飞天的那段文字精彩、传神。我采用以下几步进行教学。
  1.诵读“飞天”,激发豪情
  我引导学生分角色品读这段文字,学生在品读中领悟到课文句式的整齐和内涵的气韵。接着,借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以“读”为载体,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释放情感。伴着舒缓的古典音乐,丰富优美的图片与文本描绘的情景相映成辉,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们读出了飞天的美,更读出了爱飞天的情。
  2.欣赏“飞天”,丰富表象
  学生自由点击欣赏飞天图片、飞天视频。千姿百态的飞天,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学生在惊叹、震撼中走入飞天的世界。飞天在眼前浮现,在脑中萦绕,在心中积淀。
  赏心悦目的飞天,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学生把感受到的“飞天”的艺术美,融入到课文的文字美中去,实现图、文、声的有机融合。
  3.仿写“飞天”,倾吐真情
  古人云:“情动而辞发”,网站的《妙笔生花》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倾吐与交流的平台。学生们打开了情感的闸门,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各展风采,百花齐放。他们笔下的飞天“有的脚踏彩云、笑容满面,有的躺卧云中、俯看人间;有的手按竹笛,微吹音孔”……栩栩如生的飞天,字里行间透着一个“情”字,飞天美,创造飞天的祖先们更美,民族豪情溢于笔端。大家纷纷发言,教师激情点评,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掀起了本节课的又一个高潮。
  整合点三:借用网络资源,升华——深沉的文化情结
  那漫天遨游的飞天身上,有着深沉的文化情结。飞天,它不仅仅是莫高窟中不朽的艺术品,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学生自由点击《飞天文化》中的《飞天与奥运》、《飞天与舞蹈》、《飞天与文学》、《飞天与科技》,可欣赏到美妙绝伦的飞天舞蹈、飞天梦圆的精彩瞬间、优美的飞天诗歌。这些,不仅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飞天文化的无穷魅力。飞天文化,敦煌文化,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值得我们引以自豪。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感悟到:第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应该从教学策划到教学实施,都要关注师生的双边活动,实现教与学的有效整合;第二,合理使用网络及资源,可以为语文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让课堂变得灵动而富有情趣;第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还要进一步研究。
  
  注:该课2009年曾荣获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