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整合构建了新型的教学结构,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了可能
传统的教学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在网络整合课程中,多了一个要素——“现代教学媒体”。这个要素的产生使我们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可以说,对教学改革的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 。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也有媒体的存在,教学的板书、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等等,都可以看成是教师向学生教授教材时使用的“媒体”,因为这种媒体潜移默化的存在,自然融合到了教学中。我们看待某篇课文的板书设计,常常要看它能否体现教材的重点,能否有效地辅助教学,是否做到了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内容简明。这些已经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常规。那么,“现代教学媒体”的处理也应如此,我们在选择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它凸现语文的特色,而且现代教学媒体又是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它强大的作用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了可能。
在平时授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意境,我们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功能辅助教学,在诗词的教学时强调诗词意境的理解和吟哦讽诵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图文并茂、音像并举的Flash课件让学生吟诵诗歌,充分唤起学生想象,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也围绕着“语文”展开。如讲授《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把二胡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乐曲的悱恻凄迷与诗中缠绵深沉的送别情境自然融合,使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极大地诠释了诗作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网络的整合使语文课程这个主体获得快速发展的载体
将网络引进课堂后,课程仍然是核心,网络只是课程的载体,是实施课程的工具。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一般来说,常常有这样两种误区:第一,有些课堂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课程目标为代价,表现在有些教师对课程理解不透,盲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成了一种堆砌和卖弄;第二、课堂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有真正的互联网环境,但有些教师上得还是很传统,大部分时间还是自己在讲,尽管每个学生面前都有计算机,都有网络环境,但这些并没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只是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这只是将网络“组合”到课程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在某些网络整合课上,网络得到了强化,而传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得不到训练,或者训练不够充分。比如,有些课堂安排了朗读的环节,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缺乏全身心的投入朗读。整堂课,学生只是朗读了全诗的一个小节,蜻蜓点水,这开始的基础决定了学生接下来对文本的探究、对人物生动鲜明的形象缺乏感知,没有达到教材的教学预设。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在进行课程整合时,要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也就是我们强调的课程主体性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技术,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生硬地加入信息技术。
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网络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校青年教师执教《中秋咏月诗词欣赏》一课,把诗词《水调歌头》的注解、评论和学习课件都放在网上,让学生通过上网学习,自主探究、理解这首词的意境。设计“自主探究”的学生上网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分组探究“诗词中的月亮”。学生的回答百花齐放,形成了对诗词的个性化审美情趣,又能对信息筛选比较,找出共同的规律,学会专题研究的方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上网学习后,学生的回答不但到位,而且精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网络的整合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实际效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深远影响
对教师来说,网络环境促使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营造互动的课堂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追求教学的实效性。
对学生来说,网络整合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它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传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的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仍然要坚持“语文姓‘语’”的原则,它并不是简单的1+1,也不是简单地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加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是有机的碰撞、融合、变革。在进行学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特点。
如何尽可能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传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与“语文”学科本位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仍然是一个值得实践、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