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生物动态生成式教学初探

2011-12-29 00:00:00潘国宝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0期


  教育需要技术支持,在信息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介入教育更是不可避免的。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成的新问题、新情况,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成功的课堂生成能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突出课堂生成的精彩,让师生智慧在课堂生成中闪光。本人就这两年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摸索和总结,结合教学中的实例,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所谓“主动”,就是要求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让学生通过尝试促进生成
  如果说课堂生成是目的,那么预设就是手段。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和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非常精彩的生成。所以要关注生成,就必须先做足预设。如何进行精心预设呢?我们可以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在设计《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内容时,针对本节课概念多、内容难的特点,一方面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也就是“跳一跳就能够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这时候电教媒体的学习功用就展现出来了。利用动漫演示《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进而提出问题“细胞核中的DNA如何指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后,引导学生分析:DNA在细胞核内,而蛋白质合成在核外,两者之间如何建立联系?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动画分析得出: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物质充当信使,而这种物质就是RNA。然后设置问题“RNA为什么适合作DNA的信使呢”,学生自然能回顾必修一所学,从核酸的结构回答问题。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学生就完全理解了。
  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条件紧扣教材内容,有层次地提出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但可以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预设性动态生成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是教给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习打下了基础。
  所谓“被动”,就是根据学生上课时的反应适时点拨,巧妙调控课堂动态生成
  点拨即为“指点、启发”之意。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经历、心理特点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利用好这些即时的生成性因素,将其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同时适时结合信息技术,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将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适时点拨,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冲突”生成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知冲突”生成资源的利用,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很多学生根据直观经验,误认为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只起促进作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解释更会加强学生的这个认识。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一些学生对生长素抑制生长表示质疑。此时,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认知矛盾。为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了画面并提问:①为什么松树呈宝塔状呢?②倒地的幼苗为什么一段时间后茎向上直立生长而根向下生长呢?由于按学生原有认知类推得不出这样的结果,学生的认知冲突更加强烈。此时可引导学生对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重新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入生长素的两重性,从而深化学生对生长素作用特点的全面认识。如果教师单独讲解此过程,会很抽象、难懂,而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于捕捉由学生“认识错误”生成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教学的流畅性,教师往往处处设防,努力避免或减少学生的错误,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冷不丁地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我们可以使其成为课堂宝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和改正错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免疫系统有关艾滋病情况时,有学生提问:“母亲会把艾滋病遗传给后代吗?”我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也没有马上更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把学生的这个提问作为讨论、探究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引导: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什么叫做传染病?传染病有没有改变病人的遗传物质?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我改错,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尤其是网络,将是有效途径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只要你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合理高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学中出现的动态生成资源不失时机地巧妙利用,就会成为教学增长点和亮点,同时更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