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媒

2011-12-29 00:00:00张文超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0期


  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巧设课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每当教师进入教室的时候,如果播放一些流行音乐或是播放一些卡通片和新闻,学生的心情往往就会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教师和屏幕上所呈现的内容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境,就可以巧妙地引入新课。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用美丽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以活泼生动的生活情景吸引学生,可以把学生的兴趣引入教师为教学内容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从而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我先播放了生活中一些对称的画面,如漂亮的蝴蝶、马来西亚的双子星大楼等。在课前展示以上的图画,就可以把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吸引到课本知识上来,看完后再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本节内容。就这样,通过电教媒体诱导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认真地想、去理解、去计算、去体会,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重点、难点
  平面几何新增了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这些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教师的板书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在黑板上一一画出来,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这里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却要求很高,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学得一团糟。而用信息技术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如抛物线的平移、旋转,可以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降低想象的难度。所以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了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由于多媒体教学集板书、演示、练习于一体,一切均可以由程序控制,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并茂的直观优势,易于突破教学难点,减少了许多繁琐的细节。另外,利用它辅助教学,可大容量、超高速、反复地让学生操练新授内容,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就明显增多,教学的密度和广度也随之增加。在《直角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基本上达到了人均操练3-4次的预定目标,加大了练习量,切实地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过多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把“减负”工作落到了实处。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它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它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同样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从而激起学生思维长河的波澜,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涌起创新灵感的浪花。
  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示了强大优势。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注意解决,确保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最大地发挥其优势。
  总之,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