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课因多媒体而大放异彩

2011-12-29 00:00:00朱洪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0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老师怕上作文课,学生怕写作文。学生的作文常常千篇一律、没有个性,不能打动人。前几年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室里没有电脑,教师一支粉笔讲一节课,即使想让学生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激活思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现在学生的生活阅历及生活范围太过狭窄,单凭教师讲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现在,教室里有了电脑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作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使课堂大放异彩。
  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素材,激起写作火花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简单的生活阅历,基本上决定了他们狭窄的知识面和肤浅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作文却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综合文化修养的体现。按道理应该提倡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现实是学生囿于教室内,让他们硬着头皮写“未见之物,未听之事”,尤其是下课就交的命令,让他们东拼西凑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而多媒体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如果我们提前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上网浏览资料、查图片等,学生就会在写作时胸有成竹。因为现在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上信息越来越细化。学生可以很容易从网络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并在自由、愉悦的心境下从网络中发现生活,感受生活。这样在充分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写好作文。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一过程也符合大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搜集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了素材,就好比有了干柴,只需教师点燃,即可激起学生写作的火花。
  多媒体可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欲望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常常觉得眼花缭乱。学生即使不为学业所累,也往往依据自己的喜好观察生活,他们所接触的大多事物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作时只好想当然地编造,作文自然显得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素材,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聆听声情并茂的声音,感受栩栩如生的情景,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语言,可以创设动人心魄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欲望。
  多媒体可以帮教师展示课文,让学生学会构思学好课文
  教师可以根据写作的目的,选择一些恰当例文,如课本上一些典型的课文,我们可以制成课件。记事写人的可以参照叙事详略得当的《社戏》、运用插叙的《羚羊木雕》、前后照应的《背影》、伏笔悬念的《最后一课》等等。课本写景方面的精彩文章也比比皆是,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样也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把课本的学习和写作割裂开来,虽然学了许多语言和表达等方面的技巧,但就是不会用。所以,我们可以在学生写作时,用课件再给学生展示出来,告诉学生课文就是例子的道理。
  多媒体可以提高作文评价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以前作文的评改几乎都是教师的工作。教师辛辛苦苦地逐篇眉批、横批,上作文课时教师简单地评讲所批作文,哪位同学写得好,好在哪里,然后找出典范的学生作文并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遍,让学生具体感受一下。若没有时间只好省略,进入作文课的下一个环节。整个过程只有教师的活动,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本身也违背了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规律,因而收效甚微。而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思想也反映在“作”和“改”两方面。初次作文表达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而修改的过程则是对事物认识深化的过程。大纲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把上交的作文浏览一遍,找出优、良、中、差四种类型的作文,整篇输入电脑;同时再把出现的典型问题输入电脑,好的注上姓名以示鼓励,作文课时通过大屏幕师生共同品味欣赏。通过教师的点评、同学们的讨论或学生多人接力评改等多种方式,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作文课堂效率,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是显而易见的。
  “风动荷溢香,云淡月增辉”。多媒体技术辅助作文教学,以其知识更新的便利性,媒体内容和形式的新颖性、生动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搭建起了“学课文”与“写作”的桥梁,发挥出了语言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思维有依据、表达有灵感、作文有方法,从而使作文课因有多媒体技术的参与而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