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技

2011-12-29 00:00:00朱国良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0期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地理课可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地理教师得以从“教书难,教地理更难”中解放出来。但是如何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进课堂加以灵活应用,笔者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地理课堂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几点误区
  1.使传统教学的“满堂灌”转化为“满堂看”
  笔者作为评委观摩了一堂《大洲和大洋》的课,教师课前对PPT课件作了精心准备,课堂上教师展示了二十一张投影片和一段Flash动画,既有图像又有文字还有视频,全面展示了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内容、地球海陆分布模拟图片、重点概括,甚至连教师想讲的每一句话、思考题的答案都有。学生“真正减轻了负担”,观看课件津津有味,教室似乎成了影剧院,学生看似兴趣得到了激发,但创新思维却得不到发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传统教学的教“教材”没有得到改变
  大部分教师仍然局限于教材上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教材上有多少图教师制作课件就有多少投影片,几乎是照搬照抄,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3.学生地位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只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分析,可以说教师备课比较认真,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或者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缺少了备学生的重要一环,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上课前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整节课就像看电影一样,这样计算机成了主角,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则成了“观众”。这就使得传统的“人灌”模式变成了现代的“机灌”模式。
  4.没有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
  在好多观摩课和评课过程中,都会发现有部分地理教师把提高读图、判图能力都忽视了,造成学生学习地理不懂读图、判图,好多学生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南宁在哪个省,等等。
  巧用活用多媒体,提高地理课堂教学魅力
  1.选好制作课件素材,让学生在形象逼真的教学中得到学习乐趣
  中学地理的学科内容和性质决定智能训练和思想教育必须统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二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单纯的讲授说教无益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相反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甚至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法具有变抽象为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情境的再现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注意力集中与愉悦并存的境界。教师将情境中呈现出来的知识和激发出来的乐趣等情感因素,引入到学生的认识过程中去,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快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长江”一节课中,可播放视频《长江之歌》,展现长江源头雪山的绰约风姿,长江峡谷的急流险滩,中游三峡大坝合龙的惊心动魄,下游江水奔入大海的波澜壮阔,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中国人的勇敢智慧深深打动,不但加深了对长江的了解,同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选好课件制作素材,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作用。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地理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课,必须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优化的地理氛围中,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使其产生探索地理事物奥秘的欲望。如讲《地球的运动》和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等章节时,可制作成动画或视频,通过动画或视频的展示,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同时用学生熟悉的歌曲、诗词、散文、故事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他们会兴趣倍增。
  
  3.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解惑的探索中培养思维能力
  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时髦,大量地、不合理地使用,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放”,同样得不到最佳效果。既要合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又要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地球的公转》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设疑: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做什么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由于该问题比较抽象,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一时难以得出结论。于是,我用电脑播放了地球公转的三维动画,学生一看便知道了地球在不停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之后,我接着用电脑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的运动状况,并使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分别在四个特殊位置停下,从冬至日开始让学生观察四个特殊位置太阳直射的纬度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说明地球在四个特殊位置时的日期与节气以及太阳直射的纬度,并打出板书,还有太阳直射的纬度变化(见下表)。然后我以北纬40度地区为例,让学生边看演示边思考,在教师的启发和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了“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的结论。就这样,通过精心设计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再加上在观看演示过程,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学生在解惑的探索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承载体是电脑等现代化的科技产品,它不能代替人脑,它不能应对课堂上思维活跃的学生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因而它不能成为课堂主体,它只起着辅助的作用。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课件的制作等都必须紧扣教材,符合新课标要求,围绕学生展开,突出学生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