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

2011-12-29 00:00:00张方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0期


  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学手段给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填鸭式”、“粉笔+黑板”的课堂模式已成明日黄花,教师“课前忙、课堂闲”的多媒体教学成了当前教育的一股旋风。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丰富了语文课堂模式,更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多媒体教学手段,确实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而且事半功倍。但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借题发挥、大放“野马”。有的观摩课、评优课,追求形式,包装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像是“阅兵式”或“时装表演”。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缺乏科学性,喧宾夺主,偏离了教学目标。形式取决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目的,教师切不可让教学手段淹没了教学目的。保证语文教学效果,是选择教学手段的前提,任何一种教学手段若是脱离了这一原则,无论形式多么新颖、气氛多么热闹、学生多么喜欢,都是不成功的课堂。那么,怎样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呢?
  以文为本,突出语文根本
  以语文为本,再适当运用多媒体能有效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1.积累文学常识,提供写作背景
  教学新课文时,提供必要的作家介绍以及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积累文学常识,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在课前把这些繁杂而简单的教学内容准备好,增加了课文密度,起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2.配乐朗读,提高朗诵能力
  例如,在教《黄河颂》时,运用奔腾雄壮的黄河象做背景,并且配上雄浑的曲调做成一张配乐朗诵的图片,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感情,领会文章主题。
  3.巧设板书释疑解难,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克隆概念学生不易掌握,而用分子结构动态图分析鲫鱼克隆和绵羊“多利”出世的过程,能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4.积累文本,拓宽学生视野,夯实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容量大,能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为此,用多媒体搜索与课文相似的内容以扩大学生阅读量,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以学生为本,突出教学之根本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导,教师滔滔不绝的连珠发问后继之以精彩的演说,使得学生缺少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思想上留下的内容较少,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知识容器。因此,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和热情,时刻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要时不时地走到讲台的下面,倾听学生的声音,调整教学步骤。
  教师要牢记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是促进教学优化的手段,必要时教师可以脱离原来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的思路闪光点,用板书的形式继续教学。例如,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课前设计的答案有出入时,教师应把学生中较好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比较,分析其优劣,这样既利用了课件,又不会被课件束缚手脚。
  2.以教学效果为根本,突出多媒体运用之根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影像于一体,的确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弥补了过去课文只有文字的枯燥,让学生获得了直观的感受。所以,多媒体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有着极大的必要性。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不能将投影图片弄得花里胡哨、图文脱节,或者课堂上音乐飘扬不断,干扰学生试听,分散学生注意力,导致喧宾夺主。而应在制作多媒体图片时注意教学实效,图片选用要注意色彩的合理搭配、图文的有机结合、图片数量、放映数量的合理控制。总之,课件的制作与使用、课堂结构的设置、方法的选用都应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出发点,以落实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为教学落脚点。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使用上应把握好一个运用的度,必须贯彻“需要就用”、“用了有效”、“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用得“准、巧、活”,而不能上课就是为了运用多媒体,让多媒体运用脱离教学目的,成为华而不实的奢侈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