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反思:不要轻易做“导游”

2011-12-29 00:00:00卢小花龚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0期


  最近听了几节公开课,有学唱歌曲的音乐课,有设计邮票的美术课,还有更换Windows桌面的电脑课,都属于活动性课程。多元的可关联素材、多样的媒体呈现手段、丰富的感官刺激,使教师拥有较大的施教灵活度。但是,与语数学科相比较,过度的情景创设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准讲授不精,使教学有效度不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重视外在形式、忽视教学本质。
  片段一:三年级“电脑桌面巧装饰”课,任务是学会使用桌面快捷菜单更换Windows桌面背景。教师先让学生看书学习操作,然后请一位学生使用教师机进行全班示范操作。学生刚刚点击了一下鼠标,老师就喊:“停。”如此反复两次。每次叫停后,教师就讲解刚才学生点击的按钮叫什么,同时把名称写在黑板上——“选项卡”、“浏览按钮”、“列表框”……
  从知识目标分析,对于只有9岁的儿童,知不知道自己点击的按钮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会使用桌面属性菜单更换Windows桌面背景,在自己亲手改变桌面背景的实践中体验操作过程。从过程方法分析,学生经历了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操作步骤,完成操作实践的过程;请一名学生在全班进行示范操作是模仿学习,目的是针对阅读文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的,希望这类学生通过观看操作示范,记住操作步骤,模仿着完成实践操作,从而也能获得操作体验。让学生先看书自学,然后再提供示范操作,这个环节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然而,合理的目标、有效的方法又被教师不合理的行为打乱,一个简单的操作序列,被教师强制地打断,硬性地切开,这会导致学习者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呢?我们再从学生角度来分析一下,当一名学生在教师的电脑上进行操作时,其他学生首先要盯着自己的电脑屏幕观看同学的示范操作,然后转过脸看黑板上老师写的字、听老师的讲解;接着,再转回头看自己电脑屏幕上同学的示范操作,再转过头看黑板。如果老师所讲的是学生格外关注、渴望知道的,他们的注意力还会一直保持;如果是学生不太理会的、不以为然的,他们的注意力就很难在多次的视觉变换中保持一致了。这样的示范结果,看书没有学会操作的学生,或许知道了几个按钮叫什么,但是,很难回忆起设置背景图片的完整操作步骤。
  片段二:在学生学会设置桌面背景效果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设置动态背景,学生操作的结果是有的把图片平铺放置,有的拉伸放置,还有的居中放置。为了说明平铺、拉伸和居中的区别,教师广播了一台学生机的画面:一个平铺效果的动态桌面,满屏幕跳动着彩色的图案。同时请一名学生解释,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清晰地解释出三个专业名词在背景设置中的区别,全班学生在聆听同学的解释时一直盯着满屏跳动的彩色图案。这么抽象的概念,这位学生能如此清楚地加以解释,一定早已学会。但其他学生如他一般吗?全班100%都能达到他的实践能力和认知水平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仅仅让这名学生用语言解释一遍,其他学生就能理解吗?也是不可能的。这时候,教师应当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支持呢?三年级学生尚处在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教学时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可视化。教师如果能事先做好一个课件,将三种位置效果所设置的桌面背景进行直观对比,学生一看就完全明白了。遗憾的是在备课时教师没能对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做出预设准备。
  反思片段一,教师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产生了干扰,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混淆。反思片段二,在学生有认知困难时教师没有发挥导学的作用。一节课两个关键环节,教师所起的作用一个是负效应、一个是零效应。分析原因,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方式,教师的教育理念控制着教学行为。所以,必须更新理念、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目标。教师要有“学生”意识,要把“我要创设的情境是……”变成学生在什么情境中能够进行最有效学习;将“我的教学任务是……”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把“我的教学目标是……”变成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是……;把围绕“我的”所想变成围绕学生的学习去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的方法,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果发现他们的困惑,一切从学生的有效学习出发。
  课堂讲授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但是对于实践性课程,我们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学生能探究学会的就不必非要求看书学;能看书学会的就不要再示范操作,只需要对个别学生示范的不要在全班集中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要讲,与学习目标无关的统统不要讲。实践性课程是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探究真实体验获得经验建构知识,教师的讲授是提醒、激励,是连接学生学习的纽带。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旅程的旅伴,不到关键时候,不要轻易做“导游”;反之在最关键时候,又必须准确高效地“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