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校本培训的弊端
从管理上看,以往的教研组大多以年级或学科划分,由于有的年级组或学科组老师比较少,个别教研组其实名存实亡。从空间上看,传统校本培训只局限于组内几个人的研究,组与组之间、全校之间的教研培训少,更谈不上校际间教师的教学研究。
从形式上看,参加培训活动的人员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才能进行,教师间对话范围非常狭窄,教师所掌握的资源和集中的智慧都相当有限,教研水平不高,效率较低,甚至于一些培训活动往往变成了聊天、改作业。
从内容上看,校本培训缺少研究,缺少交流。有时,为了完成培训任务,就将听课作为一种培训,但是,听完课,往往各奔东西。偶尔的评议,老师也只是不痛不痒地说几句,培训便草草了事。
提高校本培训有效性的对策
我们开展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活动,希望将教师个人的经验、教训和群体的资源、智慧互助,取长补短。每一个教师不仅是网络资源的使用者还是网络资源的建设者。这样就能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借鉴和创新的关系,原本定时、定点的格局转向不定时、不定点的灵活状态,力求在共享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校本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1.校本培训与自主研修、互动学习相结合
如果不多学习多读书,教师就没有视野广度,没有思维深度,也就没有反思力度。没有广度和深度、力度的校本培训哪来效果?只有那些真正养成了阅读或学习习惯的教师,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反思或研究的状态,才有可能成为有专业智慧的优秀教师。我们在网上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括著名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智慧,要求教师定期上网学习,同时把网上的精华内容转发在学校网站上的专栏中,让所有教师共享。
2.校本培训与资源库建设相结合
要有效地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必须有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为此,我们要致力于建设校本培训资源库。例如开设“学习新课标园地”,根据校本培训的要求,设立六大版块,即:互动天地、课例集锦、教材教法、学习资料、教研活动、学习新课标体会。为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的继续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起到了为校本培训导航、鼓劲、解惑的作用。通过网上论坛,首先,为教师思想观点的碰撞和经验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大家在讨论区阐述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还能和其他学校的教师共同探讨;其次,教师的学习热情更高了,大家把自己学到的好文章推荐到网上,供全区教师学习借鉴;再者,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大了,在展示自己教学成果供全区教师分享的同时,自己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付出的同时,我们也在索取,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课例,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修改完善,为己所用;课件的运用大大节省了教师们的时间,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而观看他人的成果展示,拓展了自己的研究空间。
3.校本培训与开放式的教科研网络平台建设相结合
我校校本培训的具体流程可以总结如下: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自我反思——搜集材料——不能解决——教研集体研讨——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体验着探索带来的快乐,品味着集体合作带来的收获,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在培训教研过程中产生困惑、感到迷茫,有的问题即使通过集体研讨我们仍然无法解决,这就需要专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关注。如果有了专家的专业指导,我们的校本教研将会更加完善,整个流程将变成如下: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自我反思——搜集材料——不能解决——教研集体研讨——仍不能解决——教育专家指导——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实践——最终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将在网上邀请校外名教师和专家加入我们的行列,定期坐镇网络进行指导,推出教研活动专栏。
实践后的点滴思考
实践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尽管不能完全替代常规培训,但它有着常规培训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常规培训有益的补充。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打破了时空的局限,给研修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次的网上留言,学科焦点话题的选择,前沿学术文献的推荐,观点的讨论争鸣,都是教师成长的基石。同时,它把往日一说而过的内容保留了下来,向我们呈现了互动研修的整个过程,提供了一个无限创造与发展的空间,让我们在成功与失败中品尝,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锻炼了教师队伍,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将不断挖掘网络优势,为我们的校本培训服务,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搭建成长的平台。我们的探索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不足,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工作的方向,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教育教学的新飞跃提供了平台,我们将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