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数量和质量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它的巨大功能已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的认同。同时大量的装备已安装就绪,各种形式的培训也在普遍开展。本文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理念,从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误解、考核的误区及有效考核的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应用情况如何考核进行探讨,从而有效推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两种误解
一是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我们已经熟知的电化设备一样,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对以电脑为核心、以网络为纽带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功能和对教育可能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估计不足,远没有像重视应试考试那样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远没有像重视研究教材、考卷那样重视对现代教育技术比如课件技术、网络技术的开发利用,而这些方面恰恰是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甚至无法摆脱的弊端。
二是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原理,所以有极大的畏难情绪,有一种非我辈所属的自卑心理。要改变以上两种误解,使教师能够从容地迎接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除了在观念上转变外,还须通过有效的培训和考核。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核的误区
1.对考核定位的模糊与偏差
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考核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上,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束后,考核的结果不能充分利用起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结果不了了之。考核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管理目标上,对考核目的的定位过于狭窄。例如,考核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目的是为了奖惩。大多数学校都很重视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使用情况的考核,制订了非常详细的考核计划,以结果推过程,将考核成绩作为对教师奖惩的依据,通过考核来体现差距,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但这种考核计划的出发点忽视了通过考核促使教师改进不足、完善自己的特长的一面。换言之,教师考核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如何促进教师的成长,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而不是仅仅为了奖惩。对工作考核的角色定义应是开发教师的各种潜能。
2.考核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性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一般来说,企业员工的绩效中可评价的指标一部分应该是与其工作产出直接相关的,也就是直接对其工作结果的评价,国外有的管理学家将这部分绩效称为任务绩效。另一部分绩效指标是对工作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但并不是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般为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表现,通常被称为周边绩效。对任务绩效的评价通常可以用质量、数量、时效、成本、他人的反应等指标来进行评价,对周边绩效的评价通常采用行为性的描述来进行评价。这样就使得绩效考核的指标形成了一套体系,同时也可以操作化评价。在多数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考核指标中,在任务绩效即硬性(量化)指标方面仅仅从课件数量、使用频率指标去衡量,过于单一化,很多指标没有囊括进去,尤其是对隐含在量后面的质的指标。在周边绩效中,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多为评价性的描述,而不是行为性的描述,评价时多依赖评价者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性,如果是行为性的描述,则可以进行客观的评价。
3.考核周期的设置不尽合理
如果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奖金,那么自然就会使得考核的周期与奖金分配的周期保持一致。事实上,从所考核的各项指标来看,不同的考核指标需要不同的考核周期。对于硬性(量化)的指标,可能需要较短的考核周期,例如一个月。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在较短的时间内,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在这些方面的工作产出有较清晰的记录和印象,如果都等到期末再进行考核,恐怕就只能凭借主观的感觉了;另一方面,对工作的产出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及时地改进工作,避免将问题一起积攒再来处理。对于周边绩效的指标,则适合于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进行考核,例如半年或一年,因为这些关于人的表现的指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出结论,不过,在平时应进行一些简单的行为记录作为考核时的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如何做到有效考核
1.以“人本”的思想感召人
所谓的“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即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及学校的最重要资源,通过激励、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去实现预定的目标。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另一种新的更高的需求便会出现。人本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即想什么,要什么,并如何适当予以满足。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再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了解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以保证。
2.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
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教师潜能开发的、价值实现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考核制度。这种科学考核制度的核心是对教师的“激励”功能,要通过物质与精神鼓励,激发教师追求成功的动机,使教师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通过有效考核的实施,建立和强化了教育工作与教师自身需要的联系,使两者互相转化,从而促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态度的改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性,让他们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