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中的信息技术运用

2011-12-29 00:00:00李丽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4期


  ●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信息技术可以把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地呈现出来,再结合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稳固的基础。例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演示:①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②市中心大量汽车排放的废气;③燃放烟花爆竹。提出问题:①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产生什么污染?②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③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治污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在一周内,撰写出防治环境污染的论文。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感染着学生探究实践的热情,特别是对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有哪些化学性质,再进一步探讨设计实验的方案,学生讨论热烈,讨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出实验的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复习课上,当学生们总结出Na2CO3和NaHCO3在性质上的异同点,分析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差别之后,我利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①CO32-、HCO3-在水溶液中能发生什么反应?②HCO3-在水溶液中除了水解,还有没有其他反应?③NaHCO3溶液酸碱性如何,其原因是什么?④HCO3-在水溶液中存在两个平衡,当向其中加入酸或碱时,对两平衡的影响怎样?如果加入酸碱是足量的,HCO3-将分别转化为什么?并用信息技术模拟离子的运动。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容量,特别是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 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对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使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促使我更好地精编教案,精选素材,提高了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和具体操作能力,也进一步促进观念的转变。
  
  ● 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教师要精心备好每节课,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尽可能从辅助教学的角度考虑。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才会让教学更趋完美。
  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的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否则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坡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再有,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节省教学时间,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但它无形中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过程,阻碍了他们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