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

2011-12-29 00:00:00石凯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4期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逐渐被广大中小学教师熟知与接受,并广泛应用到了教学活动中。然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否能够适应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标准和要求呢?是否能够应用到所有的教学活动当中呢?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 信息技术课任务的特点
  
  与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上的任务有以下一些特殊性。
  1.信息技术中的任务大多可以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都是日常用到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真实而有用,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探求的欲望。
  2.信息技术中的任务最好整体出现。整体性的任务能给学生一个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3.信息技术中的任务应具有开放性,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作品也可以多姿多彩。
  4.信息技术中的任务要直指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这门课涉及的知识面颇为广泛,关联的内容多而杂,教师没必要将教学时间过多地浪费在相关知识背景的讲述上,而应着眼于教学目标不分散,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课程有不同于其他科目的特色,“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
  1.在实际情境中学习,课堂更加生动、丰富。“任务驱动”教学法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实际情境联系在一起,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2.任务驱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讲授各种软件的操作时,按部就班地讲解界面、菜单等,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课堂的效果很难令人满意。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后,教师将知识点内化到具体任务中,用情境吸引学生,用任务引导探究,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的开展。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上,教师从单纯的“讲”中解放出来,能够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进程,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及时调整。
  4.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知识是以任务的形式呈现的,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培养。
  
  ●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局限性
  
  任何事物都应该是一分为二的,有利也有弊。“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也存在如下一些不足。
  1.任务的合适与否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从表面上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以讲为主的授业方式,教师似乎轻松了,其实并非如此,想要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用得得心应手,教师就要对整本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将衔接性的知识设计成一个个任务链,让学生循着任务链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如何实现知识的衔接,重复内容如何安排,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2.“任务驱动”教学法不适合理论性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践类课程中效果最好,如制作书签、处理图像、制作网页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一个个任务。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却不适用,讲授教学反倒更有效果。
  不论是哪一种课型与教法,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教师要认真总结,积极思考,根据学生情况、学科特点及知识结构等灵活地选用“任务驱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