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合作学习已被教师广为接受,但是创造性地落实相关理论,仍是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结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案例,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 是被动,还是主动
案例1:《LOGO语言Repeat(重复)指令嵌套的运用》教学片段
A教学:
师:(出示“田”字图图例)请同学们按照之前我们学习的Repeat(重复)指令嵌套的方法,试着画出“田”字图,并在同组间分享自己的画法和思路。
学生先尝试自行画出“田”字图,并在同组间进行交流。
B教学:
师:(出示“田”字图图例)请大家回顾一下之前我们学习的Repeat(重复)指令嵌套的方法,想一想该如何画出“田”字图。同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以组为单位汇总发言,我们一起来做个比赛,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画法更多!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接下来,大家就一起试试把“田”字图画出来吧!
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完成“田”字图后,同组内相互分享自己的画法与思路。
学生是主动合作学习,还是被动合作学习,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呢?
1.让问题更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地产生疑问,让他们在疑问面前,有与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在A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尝试自行画出“田”字图,仅仅将个体意识反映至实践操作中。之后的同组交流,也只是把个人思路介绍给大家,各小组成员受“先入为主”思路的限制,很难接受他人的思路,更谈不上拓展和发挥,这完全禁锢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而在B教学中,教师先安排知识技能的回顾,然后小组间交流思路和做法,在实践操作之前,大家能够“博采众长”,吸收、消化、提炼他人的想法,完善个人思路,最终再动手实践,久而久之,学生势必形成对问题“先分析,再交流,进而汲取,最后实践”的习惯。
2.以组际之间的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促进的。通过竞争机制,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促进内部的团结。B教学很好地体现了“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的教学策略,效果较好。试想,在B教学中,如果教师说“哪位同学能够最快画出‘田’字图”,他们之间的合作学习状况将会如何?所以在小组学习之后的全班交流环节中,教师要关注的一定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意见,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 是形式,还是实质
案例2:《画图软件综合练习》教学片段
出示一张由画图软件绘制出的“草地小鸡”图例(如下图)。
C教学:
师:观察这张图,它用到了画图软件中的哪些工具以及哪些技术?在本组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开始在组内进行讨论,进行不到1分钟。
师:(拍了几下手掌)好,时间到!谁来试着说一说?
点名让几个学生发言回答。
D教学:
师:观察这张图,它用到了画图软件中的哪些工具以及什么技能?谁来试着说一说?
生:这张图里的小鸡是使用画图软件中的铅笔工具、椭圆工具以及填色工具画出来的。
师:说得真好!那么这张图中还用到了哪些工具,使用了哪些技能?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两个问题:
(1)要更快地画出这一簇簇小草和一只只小鸡,需要用到我们先前学到的哪些技术?
(2)这些小鸡有大有小,有的头朝左,有的头朝右,又用到了什么技术?请仔细思考后,再和本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思考后进入交流讨论环节,教师适时提示:请各位小组长汇报一下本组同学的观点及看法,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完整,画得最棒!
在课堂教学(尤其是研究课)中,合作学习常常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出现。怎样才能保证小组学习的实效呢?我感觉不能有统一的规定,教师只要经常深入小组,每个人都会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但有几个共性的东西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合作学习要有独立的思考
就像C教学,要想找到“草地小鸡”图例使用的画图软件工具和技能,必然要有观察、分析、思考的过程。大家都还来不及思考,就去讨论,结果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就说出来了,而反应慢的学生未经思考,就已经听见了其他同学的发言。长期下去,反应慢的学生思维的惰性会越来越强。而且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不一样,有人是“场独立性”思维,有人是“场依存性”思维,在讨论交流之前,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这两种思维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2.合作学习要有充分的时空
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要具有探索性,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应有一定的自由时空。
C教学中,教师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就让学生讨论这么复杂的问题,显然是形式主义。给人的感觉是,教师虽然安排了小组讨论,但并不指望学生讨论出什么,所以汇报交流时,也是以个体为单位。我认为,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就要保证足够的时间。
3.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很多资料指出,小组学习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噪音控制员等,一个小组,好似一个小社会。我感觉其中“形式化”的东西太多。一个好的机制,能保证小组内的发言机会平等,合作学习有序进行,而一旦分工,学生的注意力会放到什么地方?记录的只想着记录,噪音控制员只关注噪音,谁在专注地思考问题?形式化的东西一旦成为关注的热点,实质性的东西就会慢慢淡化。我赞成另外一种做法,就是采用角色轮换制。如果要想长期进行角色分工,教师就要适当采用角色轮换制,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各角色的作用,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获得较全面的发展。
● 是评判,还是促进
案例3:《电脑的组成》教学片段
出示两位教师在《电脑的组成》中,用树状分支绘图形式表示电脑组成关系的教学片段。
E教学:
师:用这样的关系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F教学:
师:他们用这种树状分支绘图形式表示电脑组成的关系,有道理吗?让我们请这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解释一下,好吗?等他们解释完,咱们来个小组比赛。针对这个图形进行现场提问,如果提出的问题,这一小组的同学回答不出来,提问题的小组就加一分,但提出问题的同学自己要能回答,否则倒扣一分。如果没有问题这个小组就加五分,同意吗?
学生小组讨论和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做些什么呢?
1.要深入小组讨论
教师要满怀热情地指导学生合作,提醒学生倾听、发现合作学习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
2.要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
通常小组都是向教师汇报合作结果,再由教师把结果抛给其他学生,教师显然成了信息的“中介者”,“生—师—生”成了信息交流的固定模式,然而,我们的目的是要拓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教师的工作应该是组织、指导和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像E教学那样流于形式的一问一答,根本不能从实质上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F教学中,教师利用小组竞争,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以及相互辩论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实质性的。
3.要与学生平等对话
学生能否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畅所欲言的氛围,教师内心是否愿意与学生平等对话。
● 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4:《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教学片段
G教学:
课前,各小组对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了资料收集,并进行了整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课前对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成果,好么?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
案例5:《电脑能干什么》教学片段
课时即将结束。
H教学:
师:同学们,在了解了电脑的基本用途后,大家有什么收获?你们能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所了解的内容及感受用手抄报(配贴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吗?
生:能!
师:很好!老师期待着各组都能交出精彩的小报,在制作小报过程中,你们也可以加入后续了解的电脑用途,我会将做得最棒的小报展示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
其实,整节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下节课再归纳整理,也未尝不可。如果合作交流仅限于教学环节,学习小组就会出现课内像集体,课外如散兵的现象。我们完全可以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在课堂内外探索更大的合作与交流空间。课外的合作交流,从某种角度上说更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人格化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善于运用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时间和空间,提供思维展示的机会,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