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

2011-12-29 00:00:00胡世明张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4期


  长春西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始建于1957年,为吉林省首批命名的“一类一级学校”。学校自2001年成为吉林省信息教育示范学校,经过多年努力,已将教育信息化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软硬并进、资源共享”的原则,配齐设备,建好网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信息教育带动现代教育、以现代教育推动素质教育为目标,大力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 构建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
  
  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从1999年就开始筹划,截至2007年完成了两座教学楼网络、闭路电视和广播系统的互联。目前,整个校园网络共有近百个信息点,学校网络主控中心机房装配有100兆快速以太网交换机,联想万全服务器三台,通过光纤接入教育局网络中心并接入互联网。
  在教研组暨电子备课室中,教师可方便地进行电子备课、网页浏览、课件制作等教学准备,与此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与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每个教师办公室按需分配多台计算机,均能实现校内互通。
  
  ● 构建教育信息化软件环境
  
  (一)开发高效实用的校园网站
  学校校园网站设有网络心理咨询室、教师个人主页、学生空间、论坛、教师博客等板块。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网络管理、信息宣传、师生交流和家校互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曾在区教育局网站展评中荣获一等奖。
  利用校园网站可以便捷地发布通知、公开校务、交流信息、上传文章、自建教师档案、下载资源、参与论坛互动等,这也促使学校的管理更加高效、透明。校园网站作为学校对外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动态的新闻模块能够快速实现校园新闻、公告等信息的动态发布及各种教育信息的共享,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研究、学习、交流的空间,如留言板、论坛、校长信箱、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等。通过校园网站,家长能及时知道学校管理和建设的情况,师生的日常活动也实现了信息化,完成了对学校资源的有效整合。
  校园网站建设的意义还在于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种种制约,有了全新的交流方式。论坛、留言板和网络心理咨询室是学校网络交互的一个亮点。家长和关注学校的各界人士都可进入其中,这里不但是家长与学校沟通、学生间个人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发表个人看法和需求、教师进行帮助的地方,只要正确指引,这样的交互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校园网站中的教师博客群也是我校的一个特色,通过教师博客群的建立,可以把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管理。对学科资源全组教师可以分工设计、共同开发、共享使用;而开发出来的学科知识,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学校还鼓励教师在自己博客中设立“教学反思”板块,通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教师们发现这是一个学习、思考、研究和交流的好去处。经过长期的操作与交流,教师们都能自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现在,学校教师的反思积极性更高了,反思程度也日趋加深。
  (二)运用积件的理念建设资源库
  学校在2008年购置了《中央电教馆初中信息资源库》,资源达150GB,并定期升级,学科资源通过升级达到200GB,各种学科光盘共419张,包括8个学科的各种素材库和学科课件。同时聘请了中央电教馆的技术开发人员来进行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学会怎样调用资源库里的学科资源,并自主开发、制作,形成适合于自己授课和学生自学的新的课程资源。
  学校把积件库的建设与校园网站建设联系在一起,在网站上开辟了教学积件平台板块。根据每个教师的优势和特点,指派一人或几人组成学科资料研究小组,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类知识点,通过搜集整理或自行制作,将所有资料在校园网站上发布。学校建设积件库时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养成共享和及时发布的习惯,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
  (三)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学校通过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定期培训,使教师都能初步建立自己的资源包,并可以进行分类处理和应用。通过培训,教师充分理解了网络资源的方便快捷与多样化,学会了网络资源的使用技巧,能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并上传到学校资源网站共享。
  在加大校园硬件设施配套的同时,学校适时地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以适应校园网应用的现实需要,针对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及应用情况,采取分批培训。学校精选了培训内容,如IE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视频点播、课件点播、视频广播软件的使用,教育教学管理软件的使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校园网站的使用,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媒体电子备课,计算机硬件维修和病毒防范基本常识等。学校采取了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全国及省市教科研工作会议及各种形式的微机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培养骨干5人次,实施骨干带动战略,带动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大练现代教育技术活动,广泛开展校内自培,每周保证培训2个学时,每学期保证培训80学时以上;并在每学期举办一次“自制课件评比”和“教师博客展评”。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及强大的信息容纳性已经使其成为师生开展教学,进行交流的首选。
  
  ● 开展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课题研究
  
  学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引导教师认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及信息资源在新课标实施、科研兴教方面的重要意义。积极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探索应用,进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探究活动。
  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项子课题《中小学信息技术比较研究》。在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校也被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单位,申请了国家优秀课题,同时有三节课申请了国家优秀课例。
  2009年,学校参与了吉林省电化教育馆“十一五”电教科研课题《“城乡中小学教师双教一课”的应用研究》,并顺利结题。2010年,教师自制课件共获得区教育局课件评比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5个。王佳奇、谷平老师在市教育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中分别获得各自学科第一名,在全国说课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在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展望未来,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重重困难、挫折,但我们深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构建教育信息化的“软硬并进、资源共享”一定能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