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与反思

2011-12-29 00:00:00魏雄鹰余卫中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4期


  如何用新课程标准,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服务,浙江省信息技术教研员魏雄鹰老师和浙江省衢州二中的余卫中老师对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与反思的总结给予我们一种借鉴和思考。面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理念、内容、学生、教师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摆出对策还远远不够,信息技术课程要在变化中求生存。
  
  2006年浙江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后,本着“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原则,已经顺利实施了5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而不断地成长着、变化着,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更有着深刻的教训和反思。
  ● 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高一年级教学情况
  我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每周2课时。模块开设情况有三种形式:
  (1)多数学校在第一学期开设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学期开设《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和《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一个模块。
  (2)个别学校压缩必修模块的教学时间。
  (3)还有个别学校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算法与程序设计》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两个模块都开设,实行学生选课走班制度。
  2.模块开设情况
  浙江省选择了《算法与程序设计》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两个模块,侧理的学生建议修习《算法与程序设计》,侧文的学生建议修习《多媒体技术应用》。事实上,模块的开设还是以教师的选择为主。《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选修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3.关于综合素质评价和学分认定
  (1)综合素质评价。
  我省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采用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不单纯用分数或一次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些教师编制专用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对评价过程进行全程记录与监控,对评价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作了非常详尽的记录。
  (2)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质量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而高中的学分认定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可借用,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和尝试。
  4.选课走班的实践情况
  学生自主选修就意味着要实施“走班制”,学生如何选择模块,走班制学生的考勤如何评价等管理制度,是摆在眼前的难题。许多学校和教师,对选课、走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像温州中学,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选修模块,并以网络调查的形式来指导学生选修。可是受学校机器设备的数量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管理难度的增加等因素影响,目前只有个别学校坚持实施选课走班。
  5.高二、高三教学情况
  信息技术学科和高考挂钩以后,很多学校为挤出高考复习时间,不愿意在高二或高三开设另外三个选修模块。只有少数走在新课程实验前沿的学校,如浙江师范大学附中、柯桥中学等,还在坚持开设另外三个选修模块,每周1课时。
  ● 问题与反思
  1.利弊分析
  第一,方案设计时考虑了新课程与原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和过渡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胜任的问题。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这三个模块的选择是符合我省教学实际的。
  第二,在新课程实验的第一阶段,模块数开设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尽快胜任两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做准备。在实践中,也确实有很多教师主动担任起两个选修模块的教学。
  第三,这一方案也兼顾了与初中信息技术的衔接问题以及我省大部分地区和学校的硬件设备现状。
  第四,由于5个选修模块只开设了2个,教师专业成长受到了限制,与开设4个模块的省市加大了差距,不利于省际间的交流。对学生来说,模块数少,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余地,不利于学生的多层次发展。
  2.面临的困境
  (1)课程理念难以真正落实。
  (2)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不足。
  (3)基础差异,导致教学实施难度大。
  (4)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3.新课程所倡导的选课走班遇到实施瓶颈
  选课走班理论上讲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和规范办学,但现实中实施起来困难很多。
  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走班制教学,由于学生选择的多样化,必然会遇到各模块选择人数差异较大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是大班制授课,有些学校即使选了课,受计算机设备数量不足和场地不足的限制,走班也很难实施。另外,选课走班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在走班制形成的教学班中,由于师生间彼此不熟悉,学生间和师生间在课堂上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与行政班相比更难,课堂气氛会受到一定影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选课一般要在必修模块结束后,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不足的影响,很多学校将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结合起来上,学生很难有选课时间。由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必修内容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而选修模块专业性比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有些学校为了应对考试先进行选修模块的教学,而在第二学期以复习的形式学习必修模块,这样就更难实施选课走班了。
  4.会考带来的影响
  浙江省从1997年开始实施高中计算机会考,2000年以后改为信息技术会考。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会考制度的实施,既明确了教学要求,对学业质量有了一定的评估依据,也有利于新课程实验有序顺利地实施,还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设备的更新,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一些学校以考试为目标,以考定教,甚至抛开教材和课程标准,只围绕考点来开展教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也出现了机械训练和题海战术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既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 对策和建议
  课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道路也不总是平坦的。总结5年来在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进一步深化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同时,需要继续以稳步、改革、发展的理念,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使信息技术新课程继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加强宣传
  加强新课程实验的宣传,积极引导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尤其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例如,《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要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要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各选修模块的教学,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2.增开选修模块
  适当调整高中信息技术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增开选修模块。这样既可以全面落实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也有利于选课走班制度的推广。将选择权交给学生,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而且反过来也能促进教师对教学业务的钻研和提高。
  3.缩小学生基础差异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完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使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序衔接。同时加强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指导,促进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提高。
  4.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各级教研和师训部门要加强组织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同时教师要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加内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5.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
  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铺开,各地在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建议课标组专家能在深入调研、听取各地意见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同时各出版部门也要跟进研究,对各模块教材不断完善和更新,使信息技术教学能紧跟形势,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