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德育之去芜存精

2011-12-29 00:00:00李良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5期


  ●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改变着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长超过整体网民增速,目前占到网民整体的8.8%,年增幅3.4%。我国首部《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也显示,约8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更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甚至1岁就已经接触网络。网络现已逐渐伸向小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对其影响日益突显。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促进小学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反之,则效果适得其反。在这样的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者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适应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兴其利,去其弊,创造德育工作的崭新空间。
  ● 网络环境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网络可以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许多便利,但同时也存在不良影响。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较容易受到网络环境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小学生群体中“网瘾用户”占7.1%,有网瘾倾向的约占5%。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往往会导致他们对网络的高度迷恋,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据笔者所在学校体检调查表统计显示,同时伴有视力下降、消化不良的小学生中,70%以上是因为长时间上网所致。另据学校大队部调查统计,学校上网的小学生中,约有60%左右的学生出现了个性化情绪,5%左右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有所下降。近几年来新闻媒体报道学生由于深陷“网瘾”而通宵上网猝死的事件屡见不鲜,更是给小学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
  2.对小学生交往行为的不良影响
  据学校大队部调查统计,学校上网的小学生中已经有10%左右与亲人、教师、朋友关系疏远,20%左右的学生有孤独感,不擅于与人交往。现实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会使经常上网的小学生进一步依恋网络,从而人际关系冷漠,与其他人交往产生心理障碍。一些“小网虫”终日沉迷网上交际,逐渐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自闭症”等新型心理疾病,产生交往行为障碍,造成新的精神空虚。
  3.对小学生责任意识的不良影响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3.7%的被访小学生声称在网上浏览到不良信息(暴力、色情等内容)时,不会自觉停止浏览,缺乏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责任意识。网络上的言行极其隐蔽,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名字、年龄、性别、职业等身份特征都可以是虚拟的。网络中的自我可以任意行事,基本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甚至是法律的制约。这样就会使一些小学生表现为责任意识缺失,出现网络言行随意妄为、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络道德败坏等现象。
  4.对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
  互联网上各类信息良莠不齐,不良的信息严重腐蚀了小学生的心灵,对学校的正面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由于小学生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能有效地加以甄别,因此长期接触后,极易造成他们尚未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扭曲,逐渐对学校的正面教育产生排斥心理,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杜绝网络隐患,有机整合使其为小学的德育工作出力,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由学校组织计算机和德育骨干教师相互合作,建设高质量的校园网。发挥德育与校园网整合的优势,在校园网上建立德育专栏,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小故事视频、德育漫画、德育歌曲、德育新闻和德育课本剧等资料,消除传统德育内容较为空泛抽象、工作形式陈旧、材料来源落后的弊端,打造校园德育的崭新空间。
  此外,互联网自身承载着形式多样的德育资源,如德育论文、德育案例、德育随笔反思以及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等,都是小学教师顺利开展德育工作的好内容。教师应多提供给学生有特色的德育网站,如温瑞塘河网、中国少年儿童教育网等。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直接接收新颖的德育知识,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有效预防学生利用网络犯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发挥网络互动交往的优势,促进学生人际交往
  面对小学生交往行为上的困难,通过QQ、MSN聊天或收发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教师交谈,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让小学生既可直抒胸臆,又可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他们的交往心理障碍,使他们产生更多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打开心门,畅所欲言。不论师生或生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窗口,如QQ、校友网、学习论坛、教育博客等,互相学习交流,还可以就德育问题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乐趣,促进人际交往。这样的网络人际交往沟通尊重学生,促进面对面德育和网上德育的衔接、沟通,推进了小学德育工作的深入实施。
  3.发挥网络链接亲情的优势,促进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孩子迈向人生最关键的一步,但这个阶段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也容易脱节,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家长的言行、综合素质、教育方式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态度等,无一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道德品质的形成。现代家长必须了解网络文化,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赢得家庭教育的主动权。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在网络上开展德育讲座,更好地帮助家长了解德育所应具备的知识、方法和手段。通过网络家校互动平台,以网络短信等方式通知家长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等,引导家长客观而科学地对待孩子上网问题,倡导网络文明。另外,学校也可以引导家长和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上有益的亲子实践活动,使家长在平日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
  4.发挥网络宣传广泛的优势,促进学生接受学校正面教育
  网络具有传播广泛的特点,各类正面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无限传播,影响力深远。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有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当观察者看到榜样由于做了某件事情而受到奖励时,想到自己这样做的话,也会受到奖励,以后就会表现出与榜样相似的行为。据此理论,学校可以结合网络广泛宣传的优势,通过校园网公布学校各类好少年的名单,如“拾金不昧好少年”、“爱心救灾好少年”等,利用信息技术制成事迹视频或幻灯片放到网上,通过网络大力宣传他们品德优良的典型事迹,从而促进小学生接受学校正面教育。
  总而言之,德育工作者应想方设法使小学生对现代网络技术的学习和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健康、正确地上网,为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地成长做出最大的努力,继而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使小学德育工作锦上添花。